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正文

“讨论了二百年的眼睛和眉毛”——也谈《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的肖像描写

  • 投稿Cycl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980次
  • 评分4
  • 90
  • 0

夏国荣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325000)

曹雪芹于“悼红轩”中呕心沥血撰写的《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在亲友间先后借阅传抄,留下各种版本。在各种版本中,仅仅林黛玉的眉和眼的描写,就有多达近十种不同的版本流传世间:

(1)甲戌本:“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在甲戌本上,有的字加了红框,说明作者对框内的文字还不满意,还要修改。

(2)己卯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笑非笑含露目。”

(3)庚辰本:“两弯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

(4)蒙古王府本、戚本:“两弯似蹙非蹙罩烟眉,一双俊目。”

(5)杨藏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目。”

(6)甲辰本(梦觉主人本)、程甲本:“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7)舒序本:“眉弯似蹙而非蹙,目彩欲动而仍留。”

(8)卞藏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飘非飘含露目。”

(9)列宁格勒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对于这些不同描写的优劣,红学家们各抒己见。马瑞芳教授在《马瑞芳趣话〈红楼梦〉》一书中写道,林黛玉的眉和眼是“讨论了二百年的眼睛和眉毛”,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林黛玉的眼睛和眉毛到底是个什么样儿?成了红学史上一个有趣的难题。现在通行版本中关于林黛玉眼睛的描写,争论最多的主要集中在两种说法上:一是,“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林黛玉进贾府》,采用的就是198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一版本);二是,“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2000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那么,哪一种更好呢?

从曹雪芹描写人物的一贯手法来看,应是“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曹雪芹描写的人物肖像,一改传统小说的陈词滥调(如说美女,动辄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将人物的特征个性融入其中。比如,令人津津乐道的《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就写出了她“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的泼辣性格。即使笔墨较少的贾氏三姊妹,曹雪芹也写出了她们各自的神韵和特点——迎春之温柔懦弱,探春之神采飞扬,惜春之孤僻冷漠,寥寥数语却让人过目难忘。对于林黛玉的相貌,曹雪芹就更是煞费苦心。

首先,林黛玉的相貌神韵是借宝玉之眼写出的。在贾宝玉的眼中,诸如服饰之类的俗物他根本没有关注到,吸引他的是林黛玉的神态:“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迎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在宝玉看来,林黛玉比西施还要美,她的美是带有愁思的美,是娇弱的美,又是灵秀的美。她带着淡淡的哀愁,弱不禁风,静止时,像姣花倒映水中;行动时,又像柔弱的细柳。林黛玉的美又是和“慧”连在一起。比干是传说中最聪明的人,林黛玉较比干的心机还多一窍,蹙眉的林黛玉就比捧心的西施更多一层智慧的美。所以,林黛玉的美总是跟多思多愁联系在一起:她见落花飘零而自伤身世,常常抱膝枯坐、自泪不干;又闻《牡丹亭》,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大自然的花开花落,人世间的风霜雨晴,她敏感的心灵都时时感受并呼应着。林黛玉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只有跟“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合在一起,才显示出其独一无二的气度、神韵,才具有超凡脱俗的美:她的眉毛细长而弯,像挂在树梢上的一抹轻烟。眉好像皱着,又好像没皱着,含着淡淡的哀愁。眼睛好像刚刚哭过,又好像含着晶莹的泪水,这才是林黛玉:是绛珠仙子为报甘露灌溉之恩到人间还泪,是孤弱女子丧母别父、无依无靠来依傍祖母。“似泣非泣含露目”,既可看出前世的绛珠神韵,又可看出今生的黛玉风姿。而“似喜非喜”既不符合当时林黛玉的孤苦的处境,又不能展示其独特的神韵,难怪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要直斥其“粗俗至极”。

其次,对林黛玉的相貌,曹雪芹没有像写王熙凤那样系统地、工笔地描写,而是采用传神写意的手法,把具象抽象化、形体灵动化、相貌神韵化。翻遍全书,竟找不到关于黛玉相貌的具体刻画,甚至面孔是长是圆、身材是高是低、皮肤是黑是白,都未涉及。在《林黛玉进贾府》中,眼睛是写到了,但绝口不提形状大小及眸子的光暗深浅,眉毛像一抹轻烟,粗细长短则没有说明。作者这样写,就是艺术表现的留空白、留余地,让读者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人物,想象林黛玉的神韵乃至文化内涵和修养。我们知道,红楼中的女子是各具风采的。如果说薛宝钗是社会化的,史湘云是自然化的,那么,林黛玉是诗意化、艺术化的。林黛玉是大观园中最具诗人气质的一个女子,是一个文化素养非常高的少女。我们对比王熙凤的肖像描写,就能看出其中的奥秘:写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眼睛眉毛的形态样子一目了然,语言通俗易懂,所用的比喻也是日常熟知的事物,因为王熙凤从小没读过书,不通文字。而林黛玉的肖像,没有一些文化素养的就很难理解,仅仅林黛玉的眉毛,就有两个出处:“蹙眉”来自《庄子·天运》:“西施病心而颦。”“颦”就是蹙眉的意思,贾宝玉马上送给林黛玉一个字“颦颦”,也是这个意思。“罥烟眉”来自《西京杂记》(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又称“远山眉”,意思是疏朗的眉毛像挂在树梢上的轻烟,是化用远山眉。林黛玉的两弯眉毛居然跟古代两位大名鼎鼎的美女都挂上了钩。林黛玉的眉眼让我们感受了一种空灵艺术之美。如果与“含露目”相配,则更具一种诗意之美。“露”比喻两目湿润,似有泪光。同类取喻,具体生动;以“情”对“烟”,则隔了一层。“含露目”对“罥烟眉”贴切无匹,写黛玉眼睛水汪汪的,如含有仙露明珠,显得形象空灵;而“似泣非泣”,也远胜“似喜非喜”。“泣”比“喜”更有动感,容易使人联想到哭泣、泪珠、愁苦等,使人顿生爱怜。《红楼梦》之哭泣多者莫过于林黛玉,“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它让我们想到那用一颗颗晶莹的泪珠凝结成的一首首美丽动人的诗篇——《葬花吟》、《秋窗风雨夕》、《题帕三绝》、《桃花女儿行》等,让我们看到一个“独倚花锄泪暗洒”的林黛玉,“已教泪洒窗纱湿”的林黛玉,“抛珠滚玉只偷潸”的林黛玉,“泪自长流花自媚”的林黛玉……林黛玉的“泪”,有“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外在情态,更有“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的内在情韵。可以说,“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这两句话抓住了林黛玉生动典型的气韵素质,暗示其悲剧命运,并寄寓深切的同情,也为后来林妹妹的悲剧命运定下了基调。

这样看来,“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显然更胜一筹。但是“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也自有其妙处。特别是一个“含情目”中的“情”字,大有深意在:宝黛初会,便都觉得似曾相识、心灵相通。可见二人是心有灵犀一“见”通。《红楼梦》第一回说:“本书大旨谈情。”宝、黛初见之时,林黛玉眼中的贾宝玉是这样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的俊美多情让黛玉“吃一大惊”,而黛玉的神情、风韵,只有宝玉才能心领神会——二人真可谓心心相印。一个“情”字,写出了二人之间的微妙情愫,而用“露”字却难免失神。

孤意在眉,深情在睫,曹雪芹只通过描写眉眼就写尽了林黛玉的哀婉凄美和深情,令人惊叹。也正因为如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林黛玉的眉眼,估计有《红楼梦》存在,争论就会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