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正文

几何方法在代数问题中的妙用

  • 投稿灯泡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995次
  • 评分4
  • 35
  • 0

何金红

(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中学,214000)

最近,笔者在教学“数学归纳法”时,遇到了一道题:“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等式:13+23+…+n3=(1+2+…+n)2。”不由想起了之前研究过的对此等式的一种几何证法。数学中的几何与代数,既各有所长,又联系紧密,有时几何法能巧解代数问题,有时代数法能妙证几何问题,数形结合更是数学解题、研究中的“掌上之宝”。下文所谈,是几何方法在代数问题中的妙用。

一、毕氏学派的一元二次方程几何解法

毕氏学派即“毕达哥拉斯学派”,亦称“南意大利学派”,是一个集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于一体的组织。它由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被迫解散,其成员大多是数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成就很多。据说,“数学”这个词就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先使用的。他们将数学研究分为算术、音乐、几何、天文4个方面,前两个方面是研究多少的,也就是研究不连续的量(算术研究的是绝对不连续量,音乐则研究相对不连续量);后两个方面是研究大小的,也就是研究连续的量(几何研究的是静止的连续量,天文则研究运动的连续量)。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数学的目的是探寻世界万物的奥秘,他们认为,过去的哲学家用水、火、土、气解释世界万物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上数,所以他们提出了“万物皆数”的信条。他们在研究长度、面积、体积的度量问题时,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比如,谈到长度时,他们并不注意某长度是多少,而关心两个长度的比,且认为这些比都是整数或者是整数的比。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所谓的“贴合”理论,发现了不可公度比。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我们现在可以用求根公式,很容易解决:对于方程ax2+bx+c=0(a≠0),在判别式Δ=b2-4ac≥0时,有两个实根,

下面分析毕达哥拉斯学派当年如何用几何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对于任何一个有实根的一元二次方程,总可以化成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设为x2+ax+b=0。对于这个方程,可用图1来解释它的几何解法。

这个等式左边是立方,右边是平方,那么,从几何的角度来思考的话,会由左边想到体积,而从右边想到面积。但是,体积和面积能相等吗?显然不行。看来,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想办法把右边“升成”立方。

可以用单位立方体(即棱长为1的小立方体)的摆放来证明这个恒等式。

首先,看n=2的情况。

考虑先放1个单位立方体,再沿对角线方向斜放一个2×2×2的立方体,那么底面也就占据了图6中的正方形EFAG和ABCD。底层不动,那么还有棱长为2的立方体的上面1层,这一层由4个单位立方体组成,将其拆成两组,1×2一组,将其移到底层,即可占据图6中的矩形ABKF和ADNG,这样就平铺成了一层。由体积相等,即有13+23=12+22+(1×2)×2=(1+2)2。

然后,看n=3的情况。

考虑先放1个单位立方体,再沿对角线方向斜放一个2×2×2的立方体,继续沿对角线方向斜放一个3×3×3的立方体,那么底面就占据了图6中的正方形EFAG、ABCD和CHIG。同样的方法,底层不动,那么还有棱长为2的立方体的上面1层和棱长为3的立方体的上面2层。

对于棱长为2的立方体的上面1层,依然按照前面的方法平铺下来。

对于棱长为3的立方体的上面2层,每一层都有9个单位立方体。对这18个单位立方体,先拆出两个2×3的部分,即可占据图6中的矩形CHMB和CJPD,再拆出两个1×3的部分,即可占据图6中的矩形BMLK和DPON,这样就平铺成了一层。由体积相等,即有13+23+33=12+22+(1×2)×2+32+(2×3)×2+(1×3)×2=(1+2+3)2。

事实上,对于n-1的情况这样平铺好后,只需要对n×n×n(即棱长为n)的立方体进行平铺就行。平铺方法同上,也就是除了底层n2的部分,还有两个(n-1)×n的部分,两个(n-2)×n的部分……两个1×n的部分。由体积相等,即有13+23+33+…+n3=12+22+(1×2)×2+32+(2×3)×2+(1×3)×2+…+n2+(n-1)×n×2+(n-2)×n×2+…+1×n×2=(1+2+3+…+n)2。

回顾一下,这里的关键步骤是:把一个棱长为n的立方体折成n3个单位立方体,并平铺为一层。而由图6很容易看出n3=n2+(n-1)×n×2+(n-2)×n×2+…+1×n×2的几何意义:沿n×n的正方形分别向左、向上延长成两个[n+(n-1)+(n-2)+…+1]×n的矩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