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正文

“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夹竹桃》一课教学评析

  • 投稿伟大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58次
  • 评分4
  • 15
  • 0

张辉

(江苏省南通市北城小学,226005)

《夹竹桃》是学界泰斗季羡林于 1962 年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被选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文中,季先生以平实、淳朴的语言,不急不缓又富有节奏地描绘了如火似雪的夹竹桃,其间清新淡雅、朴实自然的文字,愈品愈香,余韵悠长。这一课教学,我领着学生潜心品读,体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课例再现

一、谈话引入,设疑导读

师今天,老师要给同学们介绍一位“花友”——季羡林,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比较文化研究专家。他很爱花,尤其对这样一种花情有独钟。(出示夹竹桃图片)它叶似竹,花似桃,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夹竹桃。

(学生齐读课题。)

师提起夹竹桃,季先生满心欢喜,一连用了两个“最”字,以表达自己对夹竹桃的深深眷恋。

(出示第1自然段,突出其中的两个“最”字。)

师夹竹桃究竟有什么妙处能让季先生对之如此深爱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季先生笔下夹竹桃的世界。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抓住文章的主要问题,由疑入文,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自己读课文,看看夹竹桃究竟有什么妙处能让季先生对之如此深爱。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融洽、韧性、幻想。)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能力,是感悟品味的前提与基础。这一部分教学,旨在让学生感知“花之妙、惹人爱”。]

三、朗读想象,感受“融洽”

师红白两色夹竹桃融洽地开在一起是怎样的情景呢?

(指名学生读。)

师听了同学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雪火交融的情景。

师这如火似雪的两盆夹竹桃在一起会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一起说悄悄话。

生他们在做游戏呢!

师“雪”和“火”居然也能融洽相处,简直不可思议!这份妙趣成了作者心中最生动的回忆,时隔多年仍旧念念不忘,所以,他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感受夹竹桃“既不相容又彼此融洽”的妙趣,为下文由表象进入夹竹桃的精神世界做好铺垫。]

四、潜心品悟,体会“韧性”

(一)一品“韧性”

师默读第4自然段,圈画出让你感受深刻的词句。

(学生默读、圈画。)

师“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一句中,你圈画出了什么?

生我圈出了“悄悄地”、“一声不响”。

师夹竹桃生命最灿烂的时候,却悄悄地一声不响地开放,默默无闻、毫不张扬。这就是一种可贵的——韧性。

(板书:默默无闻。)

生我圈出“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师嗯,这里有一种接连不断生长的感觉,这是美的接力,是生命的接力。夹竹桃用美丽延续着美丽,毫不气馁,生生不息。这真是一种可贵的——韧性。

(板书:生生不息。)

师再往后看——“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好一个“奉陪”!它要陪哪些花呢?

生迎春花、桃花、杏花……

生玉簪花、菊花……

(学生回到第2自然段中找到答案。)

师这些花是在春、夏、秋3个不同的季节相继开放的,而夹竹桃却从春到秋一陪到底,这中间它会遇到些什么呢?

生暴雨、骄阳、秋霜。

师面对一个接着一个的考验,夹竹桃会怎么想、怎么说?

生困难不可怕,我有信心战胜它。

生“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坚持,我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师我们再看那迎风挺立的夹竹桃,它的枝头吐出的除了鲜艳的花朵,还有什么?

生坚持。

生不屈不挠。

生持之以恒。

生韧性。

师虽然季节在变,气候在变,身边的繁花也由争芳斗艳到相继无奈凋零,但夹竹桃却始终如一,这种韧性难能可贵。

[设计意图:夹竹桃本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花,但作者“以我观物”,赋予它“韧性”的人格色彩。通过逐字逐句地细细品读,学生进入与文本对话的“有我之境”——夹竹桃即“我”,“我”即夹竹桃,进而对夹竹桃的“韧性”有更深刻的体验。]

(二)小结写法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既然是为了表现夹竹桃的“韧性”,作者为何要将之与院里其他花相比呢?

生起对比衬托作用。

师对比衬托,也就是比衬,这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手法,我们写作时可以借鉴。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学生朗读,教师指导读好这一反问句。)

师正是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更感到夹竹桃的韧性不能不令人赞叹。这种韧性让我们看到了它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会有鉴别,运用比衬突出夹竹桃,是本文的主要写作特色。教学中,小结这一写法,并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比衬的妙处。]

(三)再品“韧性”

师都说“文如其人”,在具有可贵韧性的夹竹桃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季先生呢?

(出示季羡林资料,让学生自读、思考。)

师季先生和夹竹桃有什么相似之处?

(学生讨论、回答。)

师那种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是季先生一生的写照。正是这夹竹桃般坚忍的品质,支撑着季先生走完一生。

师这样的花、这样的人,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诗句呢?

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花与人已融为一体。所以,作者在文章开头饱含深情地说:“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对我说来,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设计意图:由物及人,再迁移至诗句,把文本研读引向深入,拓宽了文本价值的内涵,也体现了高年级语文学习的特点。

教学后记

这一课教学,我引导学生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力求上出既如季羡林散文般清新、流畅、自然,又让学生得益多多的语文课。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展开:

一是初读“入味”,亲近文本。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而解读文本要从整体入手,进入文本所营造的情境中,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初读中整体感知。本课教学,学生通过初读,对文本有了这样的整体感受:夹竹桃的融洽之妙、韧性之妙以及由此引起的幻想之妙,让季先生爱上了它。

二是研读“品味”,走进文本。品味文本精彩优美的语言文字,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与作者、文本的情感共鸣,进而丰富内心世界,还可以在对语言文字进行揣摩、推敲、咀嚼、鉴赏中获得美感、培养语感。因此,《夹竹桃》一课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由此,学生渐渐

被夹竹桃的形象、精神、意韵所吸引,被作者所表现的情感所感染。如教学表现夹竹桃“韧性”的片段时,我紧扣“韧性”这一中心字眼,要求学生默读、圈画重点词句,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字、词、句去感受夹竹桃的可贵品质。

三是赏读“回味”,浸入文本。张志公先生曾经形象地说过:“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来”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是指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思想内容的。这个“来”的过程就是“语言—思想”,而“回”的过程就是“思想—语言”。我们的阅读教学,常常是重“来”轻“回”,甚至是有“来”无“回”,导致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而不能从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和技巧。《夹竹桃》一课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解读文本时摸索语言技巧,了解文章写法。教学第4自然段的最后部分,设置疑问:“既然是为了表现夹竹桃的‘韧性’,作者为何要将之与院里其他花相比呢?”让学生体会比衬手法的妙处。

教学需要慢慢走,有扎实的过程,才会有想要的结果。循着“入味”、“品味”和“回味”的历程,亲近、走进、浸入文本,如此,学生方可在语文课上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