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正文

小学数学“小研究”的设计与使用

  • 投稿刘嘉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906次
  • 评分4
  • 57
  • 0

张岚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10 018)

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基于百年历史积淀与现实思考,启动了以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为主要内容的“爱的课堂”的实验。“前置性研究”,作为“爱的课堂”的切入口和突破点,指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它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设计教学,致力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前置性研究”是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将要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的形式,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既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研究学习。

在“前置性研究”中,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学生课前需要完成一份的学习材料——我们称之为“小研究”。这份“小研究”,一方面,可以指引教师明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学的起点;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经过思考和研究,敞亮自己的想法,从而让课内的学习更宽泛,交流更深入。

一、“小研究”的设计

“前置性研究”并不是为了取代课堂中的学习,而是把最具有价值的问题或话题先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研究、探索、体验与感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小研究”的设计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

(一)“低入”原则

学生的认识起点,就是教学的起点。“低入”的含义就是简单、根本,每位学生都能“上手”。因此,“小研究”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采用小问题、小练习、小调查、小实验、小猜想、小验证、小尝试、小发现等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例如,《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小研究”可以这样设计:

(1)动手玩玩计算器,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计算器吗?

(2)用计算器算一算下面4道题:

①2940÷28+763=

②589×798-5678=

③40000-165×182=

④25120÷(449-289)=

从学习的内容看,这份“小研究”设计简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甚至“玩”得不亦乐乎。从学习的目标看,要求计算的4道题目是该课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充裕的课前活动,学生能轻松运用计算器计算每道题,并初步感知操作计算器计算这4道题的方法略有不同(可以采用巧算甚至计算器上的特殊键来计算)。

(二)“渗透”原则

学生学习是由浅入深地学,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教。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其实都能转化、分解为若干简单的问题。因此,设计“小研究”时,教师要逐步渗透,让学生循序渐进并全面、多向地思考。

例如,《减法》一课的“小研究”可以这样设计:

(1)学一学:下面是一年级小朋友举的例子。

①一盒糖果有8颗,吃了2颗后还剩多少颗?

②池塘里有9只小鸭,游走一些后还剩2只,游走多少只?

③红花有10朵,黄花有6朵,红花比黄花多几朵?

小朋友,上面的3个问题你会解决吗?动手试一试。然后想一想你为什么这样做。

(2)想一想:自己举一个用减法解决问题的例子(可以用文字、画图或者图文结合)。

这份“小研究”,旨在让学生对减法有初步的感知:通过减法意义的渗透,使得学生会用减法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并初步建立相关的减法模型。

(三)“探索”原则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具有自主探索外部世界的本能要求。因此,设计“小研究”时,可以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创设合适的“探索点”,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与突破。

例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小研究”可以这样设计:

(1)想一想: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为什么这么算?

(2)正方形的面积怎么算呢?

(3)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我还有一些疑问想请教大家。

这份“小研究”,旨在达到3个目标:其一,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主动摸索,找到面积计算的方法。其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支撑面积计算的方法与理由。其三,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困惑,使得课堂教学能有的放矢。

(四)“趣味”原则

学习的内在需要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学习,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因此,“小研究”的设计同样需要适应学生心理,具有趣味性,让学生乐此不疲,从中体验成功、创造快乐。

例如,对“小小商店”实践活动,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研究”:

利用20元开展一次购物活动,并写出自己的购物方案。

学生兴致盎然地开始了研究:有的学生是围绕付钱、找钱来写的,有的学生写了买某一件商品的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案,还有的学生将买的东西编成了题目来判断对与错。这样的“小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感性认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研究”的使用

“小研究”的设计,是为了教学中的使用。结合教学实践,我以为,“小研究”的使用要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一)“学”:独学与互学共在

“前置性研究”是基于儿童的独立自学,延伸至课堂上师生间的小组互学、团队共学的。因此,“小研究”的使用,既要鼓励学生经历过程、感悟方法的独立自学,还要支持小组交流、全班互动的知识与经验共享。

例如,对《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我设计的“小研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三年级4班共45人,去清水农庄旅游每人的费用是36元,则全班的费用总共是多少元?

课堂上,学生基于自己课前所做的“小研究”,呈现出多样的想法:

生 我是用加法算的,45+45+45+…+45,一共是36个45连加。

生 我把45拆成40和5,这样就变成用40×36+5×36来算,这两种乘法的计算都是我们学过的。

生 我是拆36的,把36拆成30和6,变成45×6+45×30。

生 我把这两个数都拆成两个一位数相乘,把算式变成一道连乘算式:5×9×4×9。5乘4得到20,9乘9得到81,81再乘20就能算出得数了。

生 我和他想的一样,但是我只拆了一个数。把45拆成5×9,这样就是36×5×9,两位数乘一位数也是我们学过的,很容易。

生 那还可以拆36呀!变成45×4×9或者45×6×6。

生 (出示图1)我是用竖式计算的。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有独立的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又有相互的分享交流、取长补短,每一位学生以及教师都能从他人的发言中获得大量的启示和教益。

(二)“教”:自由与引领共存

“小研究”给了学生一个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世界的机会,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自由的、开放的。但自由不代表自流,开放更不意味放任。教师要有一定的价值引领,就像一定的养分才能使种子“春暖花开”。

例如,对《小数的性质》一课,我设计了这样的“小研究”:

(1)什么是小数的性质?你能举例吗?

(2)你能证明小数的这些性质吗?

(3)关于小数的性质,你能给大家推荐一道题目吗?

学生通过“小研究”,用多种方法来诠释小数的性质。课堂上,教师还对学生提出的多种方法进行了梳理:师这么多方法,你喜欢哪一种呢?说说你的理由?

生 我喜欢买东西的题目,这样我很快就能知道小数的大小是不是一样了。

师 那说明小数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生 我喜欢画图法,这样看得更清楚。

师 通过画图,我们能看出小数的大小不变。那什么变了呢?

生 一个平均分成10份,另一个平均分成100份。

生 意思还是不一样的。像0.6表示十分之六,0. 60表示百分之六十。

师 是的,小数的性质中,小数的大小没变,小数的意义是有变化的。

生 我喜欢把小数转化为分数,比较方便。

师 对画图和转化为分数这两种方法,你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呢?

生 我发现画图法其实也是先变成分数的。

生 我觉得转化为分数更高级,而画图可以把分数的大小表示得更清楚。

师 其实我们都是用转化法,把小数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分数来理解的,也就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这里,当学生谈到画图法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示0.6和0. 60的两幅图,思考两个小数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当学生谈到转化法时,教师让学生把转化法和画图法相互比较,找到方法之间的共通之处:都是转化成已学过的旧知来理解的。这样,既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将学生卷入了深层次的思考。

“小研究”使学生带着研究的眼光去学习,让“以研立学”从可能走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