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正文

失灵的“拳头记忆法”

  • 投稿任民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598次
  • 评分4
  • 50
  • 0

王文忠

(江苏省丹阳市华南实验学校,212300)

星期二上午的第二节课,是我们三年级的数学常态教研课时间,这次由许老师执教《年、月、日》一课。对于“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比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储备,特别是对学习生活中的平日、节日、假日、生日等比较熟悉——成为学生学习“年、月、日”知识的生长点。因此,许老师选择了“目标导学法”,在课始就出示了本课的3个主要学习目标:(1)知道每月的天数。(2)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3)会计算一年有多少天。

在第一个学习目标顺利完成后,许老师引导学生分3步自主探索第二个学习目标:首先,让学生自己记忆大月和小月;接着,请学生介绍自己的记忆方法;最后,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次记忆。学生思维活跃,纷纷介绍自己的好方法。

“我还有‘拳头记忆法’。”阳阳同学所说的方法正中许老师下怀。“阳阳肯动脑,记忆方法多。”随即,许老师出示了早就准备好的关于“拳头记忆法”的多媒体课件(如图1),和学生一起讨论传统的“拳头记忆法”:突出来的是大月,凹下去的是小月。

按理说,经过这样一段课件示例、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拳头记忆法”,应该为学生记忆大、小月带来较大的帮助。然而事实上,在一番热闹之后,课堂反馈时,接连有几位学生“拳口”不同步:一是“口是心非”,即嘴里背的大、小月和手上指的拳头凹凸处不同步;二是“全盘皆输”,即拳头点错,大、小月也背错。

见此情况,许老师又作了强化训练,但还是有部分学生的状况没有明显好转。许老师“灵机一动”,趁着“热闹”及时小结,结束了第二个学习目标的学习:“刚才同学们借助自己的拳头,运用‘拳头记忆法’非常认真地记住了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请大家下课后再练一练,会觉得更好!”

看着许老师无奈的表情,我也疑惑不解:为什么这个“传统而优秀”的招式,今天不灵了呢?原因何在?

下课后,我急忙走到学生身边,一边观察他们的学习材料,一边和他们聊起“拳头记忆法”。这时,旁边一位男生凑过来插上了话:“老师,小霞还不会用‘拳头记忆法’,她的手不好!,..‘什么?!‘手’不好?”我愣了一下,看了看小霞,对她说:“你的手怎么啦?你把手给我看一看,好吗?”小霞低着头,伸出了手。我轻轻抓着小霞的手:胖乎乎的,好好的呀?可是,当我让小霞左手握拳时(见图2),一下子明白了:胖乎乎的手背,像小馒头一样,几乎看不出凹凸之处!我看看教材上凹凸有致的“巧手图”,再看看小霞的手,忽然想到,会不会还有“小霞”呢?想到这些,我对周围的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把手伸过来,握一下拳头,让我看看。”十几个拳头摆在我面前,其中和小霞的不相上下的,还有4个……

原以为借助“手”这一形象的载体,可以降低“年、月、日”学习的难度,并丰富学习的手段。可是我们没想到,孩子那胖胖乎乎的小手却帮了倒忙!

“拳头记忆法”的失灵,客观原因是现在的营养条件好了,学生的小手肉乎乎的,凹凸不很明显;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由于惯性思维,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以自己的“手”替代了学生的“手”学习数学,也蒙蔽了学生智慧创造的眼睛,没有能根据学情的变化与发展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而是将自己认为好的方法一厢情愿地传授给学生,让少数学生背上了“包袱”。

我们知道,学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年、月、日”的教学,课前学生其实已经具备了相关的生活经验,如知道一些月的天数。课堂上,在经历了“观察年历”等数学活动后,学生模糊的生活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变成了有待存储(记忆)的明确的数学知识。其间,学情一直处于变化与发展之中。尤其是在教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记忆大、小月之后,大、小月知识被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建构了:多数学生都是死记12个月的天数,善于观察的学生则是从规律的角度发现“七月之前单数月是大月,七月之后双数月是大月”,还有些学生则能通过联系生活发现“暑假两个月是大月,之前单数月是大月,之后双数月是大月”。这些不同的方法,反映了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水平,也为紧接着的全班交流积累了很好的素材。因为有“尝试记忆”在先,所以全班交流的目的不是呈现记忆方法之多,而是体会某些方法之妙——这样,既为记忆有法的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的机会,又为其他学生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

学情在变,教学策略也应当顺势而变。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的作用应当是帮助学生总结、提练、推广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七八两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等,从而使其他学生能一学就会,并牢牢记住各月的天数。事实上,对于“拳头记忆法”,若没有预习,一般不会有人想到。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能认清学情的发展与变化,便将“拳头记忆法”作为一个“宝贝”一厢情愿地介绍给学生,导致了方法的失灵。或者,问题发生后,也可以尝试让学生在手背上面出凹凸,以便于学习。

有道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只有真正“蹲下身来”,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积极观察、发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与教学方式,才能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学习数学,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