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正文

阅有所感,读有所悟——也谈学生感悟能力的提升路径

字号:    

  • 投稿殷浩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470次
  • 评分4
  • 95
  • 0

冯 贤

(江苏省溧阳市泓口小学,213300)

感悟能力是指学生主体通过感知、记忆、联想、表象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内化、领悟能力。学生感悟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然而,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少教师过分注重对语言内容的片面分析,以讲代读,忽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支离破碎。我们应当改变这一教学方式,真正帮助学生在阅读中“阅有所感,读有所悟”。当然,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需要在言语实践中逐步实现。围绕此,我探索了提升学生感悟能力的几条路径:

一、熟读吟诵

古诗《宿建德江》通篇描写的都是景物,教学中,如何实现由景向人的感悟转移,让作者情感和学生情感实现有机联结呢?熟读吟诵,是一条有效途径。针对“日暮”“天低树”“月近人”等景象,我出示挂图,引导学生在画中走,通过熟读感悟诗境的冷清,体悟诗人内心的忧愁。学生边吟诵边感悟,随着流畅感的加深和韵律感的凸显,学生逐渐感悟到作者的情感,诗境、诗情、诗意也就了然于胸了。

二、揣摩比较

教学《在大海中永生》一文,在学生已初步领会文意、体会文本情感基调后,我引导学生围绕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反复揣摩比较。文中写到运送邓小平骨灰的飞机“在首都上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我拎出“低低地”“缓缓地”这两个叠词,让学生反复品读;随后,还原“低低地”和“缓缓地”的基本语义——“很低很慢”,再将语义带入文本。此时,学生发现,如果飞机飞得很慢很低,必然会机毁人亡!这不是“用词不当”吗?围绕这一疑问,我们继续联系文本进行探讨。由此,学生眼前开朗起来,逐渐明白了两个词语的精妙与深意——飞机“低低地”“缓缓地”绕飞一周,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伟人离世万分悲痛和不舍的心情。此处,聚焦这两个词,在揣摩中比较,在比较中揣摩,就能让学生把握语言的深层意蕴,提高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三、形象认知

借助具体的人物形象,把语言材料转为知觉形象,也是提升学生感悟能力的一种路径。教学中,我通常借助语言感染、画面感受、情境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中人物形象的认知。

一是借助语言感染。教学《二泉映月》,读到“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一段文字时,如何帮助学生感悟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呢?我在引导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这样描述:“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已经道歉,但还是被毒打了一顿;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双目失明且身穿单薄衣服的阿炳,只能在大街上卖艺,只能挨冻受饿。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了寒冷饥饿的坎坷!看到了悲惨痛苦的坎坷!看到了令人心寒悲愤的坎坷!看到了艰难漫长的坎坷!看到了……这一段话,写尽了阿炳全部的——(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坎坷)是的,这可真是‘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这样的语言感染,让学生对阿炳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立体的感悟,也对阿炳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了更丰富的认知。

二是借助画面感受。《船长》一文的高潮部分,是描写哈尔威船长沉人大海,壮烈牺牲时的情景。哈尔威船长究竟是怎样牺牲的呢?我认为,通过直观具体的画面揭示语言材料想要展现的内容,可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于是,我带领学生品读课文内容,并适时出示哈尔威船长牺牲时的画面,让学生在对言语的咀嚼、欣赏中想象当时的情景。学生在言语熏陶中观察画中人物神态,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哈尔威船长真伟大!”如此,文图结合,图文并茂,以画面为“引子”让学生深刻领会人物形象,教学效果甚好。

三是借助情境体验。教学《负荆请罪》时,读到廉颇看到蔺相如官职比自己高而颇不服气、处处找茬时,我进一步追问:“这样做对吗?”学生自然认为不对。我又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应该规劝、说服他。于是,我请一位学生上来当“廉颇”,让愿意规劝他的学生任选文本中出现的一个角色来说服他。这样一来,“士大夫”等相劝“廉将军”的体验情境便应时而生。在此情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跨越时代的局限,感知人物形象,领会历史故事“负荆请罪”“将相和”的主旨,实现对文本内容更深层次的感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潘新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1(12)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