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正文

寻声行文,言出有声——《象声词在习作中的运用》教学回眸

  • 投稿糖琴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83次
  • 评分4
  • 51
  • 0

谢俊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实验小学,211500)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4中安排了“请通过一件事的叙述,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的习作任务。我研究教学内容时发现,本次习作教学可借助象声词的情境性和情趣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在亲近象声词的同时,体会汉语言的魅力。为此,我设计了《象声词在习作中的运用》一课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寻声行文”,进而让习作“言出有声”。

课例再现

一、谜语激趣,故事导入,关注象声词

师上课前,我给大家猜一个谜语:弟兄两个,隔山而坐,任何声音,休想逃过。打一人体器官。

(学生兴趣盎然,很快揭示谜底:耳朵。)

师我们都有一对灵敏的耳朵。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请仔细听,看看你在故事中听到了哪几种声音。

(讲述一段联系学生生活的小故事。)

师刚才的故事中,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唧唧”声。

生“嗡嗡”声。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板书。)

师这些都是象声词,故事中有了这些象声词,你听了有什么感受呢?

生听到这些象声词就好像见到了发出声音的动物。

生这些象声词让文章更有生机了。

习作素材源于生活。象声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通过谜语激趣和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意在唤醒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象声词,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二、借助画面,想象声音,积累象声词

师我们来看这样的一幅图。

(出示春天、河水、鸟图片。)

师在这样的画面中,你看见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青青的小草、五颜六色的花朵、明净的河水、自由的小鸟。

生我听到了河水流动的“哗哗”声和小鸟“喳喳”的快乐叫声。

师(出示鼓号队比赛的图片)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事情,其中又有什么样的声音呢?

生小号的“嘟嘟”声。

生腰鼓的“咚咚”声。

(学生争先恐后地模拟着鼓号队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通过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借助多媒体不断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想象各种声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中让他们积累了不少象声词。

三、联系生活,感受体验,学用象声词

师同学们,除了刚才我们了解的声音,还有许许多多的声音,想不想听听?

(播放各种生活中的声音。)

师你能在下面的横线中填上恰当的象声词吗?

(教师出示象声词填空题。学生填词时,少数生僻的象声词不会写,但都饶有兴趣地边填边模拟。)

师你能用象声词写一两句话吗?

(学生写话。)

生我家小河边,一摇一摆地走来一群鸭,“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了水。

师老师发现这样一段话,写得很通顺,但是好像缺少了什么,看看同学们能不能修改修改。

(学生修改,加上了象声词。)

师加上象声词的语句和原句有什么不同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板书:如闻其声、身临其境。)

师老师就要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写文章时用上象声词,使我们的文章也像刚才修改过的语句一样,更加具体、生动。请同学们打开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习作4的内容。

师这次习作的要求是:在叙述一件事情或描写一个场景的时候用上象声词,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吸引人。老师还为同学们准备了熟悉的场景,请同学们根据场景练习说话。

(学生练说。)

师同学们在描述一件事或一个场景时,如果为了大量使用象声词而在每句话中都用象声词,那就会显得累赘,反而失去了象声词的表达效果。因此,说话写作时运用象声词要适时恰当。

(学生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如流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听、填、说、评的教学程序,就是让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场景,感悟象声词在生活中的妙用,进而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

教学思考

回顾《象声词在习作中的运用》-课教学,它实现了让学生“乐写”“会写”: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写”。学生在习作时,经常觉得无内容可表达。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抓住习作教学的规律,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中体验、感受,然后将自己的感受、经历写下来。本节课,我多次运用媒体的画面、声音创设情境,充实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让学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

再现生活,激活思维,使学生“会写”。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内容虽是学生已认识的事物或者经历过的事情,但因为学生平时不加注意,印象淡薄,导致习作内容不具体、不生动。这时,教师可以借助恰当的手段,不断再现生活场景,激活学生思维。本节课,为指导学生写事,我设计了“鼓号大赛”的画面;为指导学生写景,设计了“春水”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感知、想象、叙述。此时,学生对生活场景有了清晰再现,便能够抓住重点并进行合理想象,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