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英语正文

小学英语朗读指导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 投稿seij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873次
  • 评分4
  • 20
  • 0

江苏南京市江宁区实验小学(211100) 宫文胜

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手段,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就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朗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促进文本理解的有效途径,更是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用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笔者发现,当前的朗读指导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效。

问题一:刻意失真的朗读示范是否有益?

【问题陈述】小学生刚接触英语,听音、认读能力较弱,极易出现“走音”现象。于是,为了追求“清晰”的示范效果,一些教师在范读的过程中,过度地减缓语速、扭曲节奏,导致了严重的失真现象。试问,这样的示范有益吗?

【现象目击】 一次,笔者听一位年轻老师的课,在这位教师语速过缓且语气夸张地范读《牛津小学英语》6AUnit6 Holidays Part A分时,笔者根据范读的情况,针对性地做了如下摘录:(“/”表示停顿,▲表示重读)

1. They visit/ their/ re/ la/ tives/ and friends, / and eat

▲ ▲ ▲ ▲

lots of/ delicious/ food.

2. My/ fa/ vou/ ri/ te/ holiday is/ Halloween.

▲ ▲ ▲ ▲ ▲

【分析及对策】显而易见,这位教师考虑到visit/relatives/delicious/favourite/Halloween 等词的认读难度较大,试图借助过度减缓语速、变更句子节奏以及分解单词读音等方式凸显这些生词的发音、提供更为“清晰”的示范,促进学生“快速而高效”的习得。然而,这位教师的“苦心”却导致示范的过度失真:肆意的停顿(如:their/ relative/delicious/lots of后面的停顿以及relative/favourite分解式的发音)、泛滥的重读(特别是relative/favourite的发音),使得原本流畅的语流破碎了,原本紧致的节奏拖沓了,原本上扬的语气下沉了(如:visit/relative/delicious),严重扭曲了自然的语音、语调,这无疑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朗读示范时,我们必须保持自然的发音和正常的语速,力求语言的“高保真”。就以上案例而言,教师可预先调整教学内容的次序(先教B、C板块,再学A板块),以消除生词障碍;可现场进行多次重复示范,以强化语音习得;亦可随后安排相互纠错的环节,以促进自我修正,势必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问题二:有口无心地跟读模仿是否有效?

【问题陈述】众所周知,跟读十分有助于矫正语音、训练语调以及培养语感。然而,走进平时的课堂,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进行这项活动时,既不做任何要求,亦没有相关提示,更没有任何变化(三年级逐句进行、六年级依然如故),使得学生在跟读过程中一直处于盲目、被动状态。试问,这样一成不变、有口有心地跟读模仿是否有效?

【现象目击】记得有一次,笔者去听同年级组教师的一节研究课,授课内容是6B Unit1 “Who is younger?” Part A.在分析完课文之后,教师随即宣布:“Now, let’s listen and repeat.” 并播放录音,不再言语。跟读情况记录如下:(“/”表示录音停顿)

Ben:Jack, this is Su Hai./ She is my classmates. / Su Hai, this is my cousin Jack./

Ben:Su Hai has a twin sister. / Her name’s Su Yang. /

Jack:Really? /Do you look the same, Su Hai? /

Ben:That’s Jack’s dog. / Here he is. /

Jack:He is four. / He is one year younger than me. /

Su Hai:Oh, I see. /So you’ve got a brother. /

整个跟读过程中,学生精神萎靡、状态散漫,根本谈不上对录音进行有意识地模仿,拖沓的节奏、生硬的语调一直伴随始终。

【分析及对策】案例中,虽然学生的语音、语调现状堪忧,教师却并未提醒学生留心模仿;即使文本内容十分简单,教师也仍然采取逐句跟读的方式。对于学生而言,跟读演变成了盲目、机械的“跟着读”,根本不能起到矫正语音、训练语调以及培养语感的作用,这显然与跟读活动的目的大相径庭,与环节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那么,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一番思索之后,笔者有了些想法,并借助同课异构的方式实践于自己的课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其教学片段记录如下:

首先,笔者在跟读前,别开生面地设计了一个“静听”环节:教师在播放课文录音的同时,借助多媒体呈现带有语调标记的课文内容(如下图所示),要求学生一边看PPT一边聆听录音,关注语调变化。整个环节,学生只听不读。

接下来的跟读环节中,笔者不仅要求学生不可以看文本,而且按照人物话轮的转换进行录音停顿(如:文本中Ben的话语:“Jack, this is Su Hai. She is my classmates. Su Hai, this is my cousin Jack.” 虽然有三句话,但只在结束时才停顿一次),特别是在学生跟读的同时,笔者还通过肢体动作(如下图所示)进一步提醒学生对升、降调以及重音的关注与模仿。

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静听”环节的设计,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深度感知语音、语调的绝佳机会,而重音及语调标记的呈现更强化了学生的语感体验;跟读方式的变化,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极为自然的语音示范,而且促进了学生更为主动的倾听;特别是凸显重音、语调的动作提示,更是极大地助推了学生的跟读模仿。期间,学生屏息聆听的神态、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倾情投入的表现,让笔者深感欣慰——原来,跟读也可以如此精彩。

题三:停留字面的美读指导是否可取?

【问题陈述】美读,一种可以读出情趣、读出韵味、读出美感的朗读方法,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能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鉴于此,美读指导日渐风靡于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然而,部分教师在进行美读指导时,缺乏对文本内涵的挖掘和人物心理的揣摩,仅仅关注文字表面的sentence meaning,而完全忽略蕴含其中的speaker meaning,根本无法体现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情感。试问,这样的美读指导可取吗?

【现象目击】2012年10月,笔者全程观摩了江苏省的小学英语阅读课赛课。其中,有位选手在执教绘本“The king’s new clothes”时(内容见右框),呈现了这样一个环节,笔者记录如下: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细读绘本内容,并对人物图片和话语进行连线配对(如下图所示)。

之后,该教师不仅利用红色字和下划线标出关键词(soft/light/ beautiful),借助丝绸围巾和气球图片进行释词,而且进行了绘声绘色的美读示范:Oh, yes. They are soft and light. (教师借助怜惜的神情、舒缓的语气以及轻柔的手势增强表现力);They are beautiful. (教师通过赞叹的神情、激昂的语气以及上扬的手势提升感染力)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在跟读模仿、自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美读展示。顿时,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声情并茂的朗读,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分析与对策】乍看以上案例,似乎朗读指导细致、到位,效果十分理想。然而,仔细揣摩之下,笔者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面对看不见的衣服,国王的话语是洋溢着由衷的褒奖,还是流露出昧心的忐忑呢?行人的议论是饱含着羡慕与赞叹,还是充斥着讽刺与敷衍呢?毫无疑问,答案是后者。因此,这种看似“精致”的美读指导,其实严重误解了文本的内涵、扭曲了作者的本意。

同样的内容,相似的环节,笔者在另一位选手的课上却看到了不一样的精彩!其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首先,该教师在学生完成人物图片和话语配对之后,立即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ir words?

S1:I think the King lies.

S2:I think the passers-by lie.

S3:I think the boy tells the truth.

T: Why do the king and passers-by lie?

S4:Because the cheats say:“ Clever people can see the clothes. Foolish people can’t see them.”

S5:Because they don’t want to look foolish.

接着,该教师顺势引入“Match and read”环节(如下图所示),要求学生展开小组讨论,揣摩人物的内心、匹配合适的表情,并试着读出来。

一时间,学生个个热情洋溢、争先恐后!学生的倾情朗读不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男孩的率真与可爱(表情D);极尽描摹地展现了国王忐忑的内心(表情B)与尴尬的模样(表情C),而且绘声绘色地表露出行人胆怯的心理(表情A)和讥讽的意味(表情E)。伴随着惟妙惟肖的reading show,学生在深入洞悉了文本内涵、透彻剖析了人物个性的同时,有效促进了自身朗读能力的快速提升。

问题四:苛求“同步”的朗读训练是否可行?

【问题陈述】我们有着这样的共识:同步,能带来高效。于是,一些教师在朗读教学的过程中,苛求有着先后次序的两个环节同步进行,认为这样会有助于增强朗读实效和提升课堂效益。真的是这样吗?

【现象目击】一次观摩课上,有位教师在教学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4 An English Friend A板块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几幕:

第一幕:跟读磁带时,教师播放课文录音(中间不停),要求学生同步跟读磁带录音。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本无法听清录音,经常会读到录音的前面去。

第二幕:齐读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同步进行朗读。当遇到“生涩”的地方、发现“错误”的时候,老师便刻意地提高音量,以提供“清晰”的示范,保证齐读“顺畅”地进行。朗读中,教师不得不一次次地和学生比嗓门,声嘶力竭。

第三幕:分角色朗读环节,老师要求学生边读边演。展示中,有的学生忙着读却忘了演;有的学生忙着演却忘了词;有的学生手舞足蹈,十分忙乱;有的学生两眼茫然,不知所措。

【分析及对策】以上案例中,无论是跟读,还是齐读,抑或是分角色朗读,该教师均采用了同步的方式。然而,当活动进行时,学生根本无法协调身体的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幕一)看似听读兼顾,其实学生既不能净心听,也不能安心读;(幕二)看似悉心引领,其实教师既未能有效示范,也无暇仔细倾听;(幕三)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学生既不能自在地读,亦不能纵情地演,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针对此案例,我们不妨稍作调整:要求(幕一)先听后读,(幕二)教师只听不读,(幕三)先读后演,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听、读、演,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问题五:朗读中的“不合群”现象该如何看待?

【问题陈述】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情愿默默地朗读,坚决不参与齐读、分角色读等集体朗读活动,显得十分“孤僻”。试问,这种“不合群”的现象该如何看待呢?

【现象目击】笔者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当时教授的是《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7 At Christmas,鉴于互送圣诞礼物的趣味情景,在分析完课文之后,笔者便要求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课文。正当笔者欣喜于学生高涨的参与热情时,却“意外”地发现,有一组学生仍然“各自为政”。笔者走近,他们才不情愿地“合坐”在一起;笔者提醒,他们却做出了“合作”的假象;笔者怒斥,组长委屈地申辩:“他们俩就是不愿参加,我们读不起来”。看着两名“祸首”,笔者十分吃惊!他们都是优秀的学生,虽然内向些,但向来学习认真、主动,怎会如此一而再地“违抗”?“老师,他们太闹了,跟他们一起,我总是读不好。”“老师,我想一个人静静地读,可以吗?”听着他们恳切的诉求,看着他们渴望的眼神,我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

课后,笔者借助问卷进行了全班调查,统计发现全班48人中竟有17名学生有着同样的意愿。

【分析及对策】 “这确实意味着独处很重要,对于一些人来说,独处是他们呼吸的空气。”“但是我想说的是,越给内向者自由让他们做自己,他们就越可能想出解决问题的独特办法。”这是Susan Cain在TED演讲时关于“内向者力量”的陈述,让笔者深受启发。反观以上案例,这两名优秀的学生之所以会一再“违抗”笔者的“旨意”,显然是他们内向的个性所致。相比较其他外向型学生,他们更渴望安静、低调的学习环境,这样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案例中笔者自鸣得意的做法违背了17名学生的意愿,禁锢了1/3学生的朗读欲望,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在经历一番深耕细作之后,有了些自己的做法,颇有成效。其流程记录如下:

首先,笔者提供多样的朗读方式,并呈现与之对应的朗读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择。

其次,学生根据自选的朗读形式,通过对应组人员互换的方式,快速进入相对应的阅读区域。如下图所示:(说明:1.此图示中的班级人数为48人,以常见的围坐式(六人一组)和秧田式(四人一组)为例;2.选择分角色朗读、小组齐读的在合读区,选择自读的在静读区;3.有双向箭头连接的为对应组,组间可进行人员的互换。)

期间,笔者走近学生,了解学情,并相机引导学生采用灵活的组合方式进行朗读。(如:小组内愿意分角色读的人数不够时,可采取一人读多个角色;小组内愿意分角色读的人数太多时,可以采取多人竟读一个角色。)

最后,笔者在两区兼顾的基础上,分别请学生进行了小组展示和个人汇报。

诚然,小学英语朗读指导中的问题还有很多。这里,笔者仅选感受颇深的几例以叙之,希望能引起我们英语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更深的思考。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