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市沛县正阳小学(221600) 马艳秋
“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你和小伙伴之间发生的一些让你记忆深刻的事情吧。”
教室里,孩子们一个个托着下巴,咬着笔杆,瞪着眼睛。半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出这个问题……
这是我在上《三个小伙伴》一课时的情景。这一课,我已经上了三次,每一次,班级里几乎都会出现这样的沉默。这沉默,让我的内心涌动着一丝惊讶,一丝悲凉,一丝疑惑。
这种情况,并非偶然。
记得有一次,上《生命的壮歌》一课时,我被课文深深地打动了,当我声情并茂地把课文中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时,他们的脸上竟是一片漠然。
学校组织观看电影《暖情》,教师们一个个被感动得不停流泪,而在孩子们眼里,似乎教师的哭比电影更好看。
我惊讶,如今的孩子,记忆里竟没有一点感动的片断;
我悲凉,如今的孩子,对爱的理解竟如此淡然;
我疑惑,如今的社会,究竟是情感淡漠了孩子,还是孩子淡漠了情感?
于是,我在工作中探索着,思考着,找到了这些情感的“掠夺者”。
一、社会的多彩让孩子迷失了情感
想一想我们的童年吧,如此单纯而快乐。那时,我们的知识仅仅来源于课堂和课外书,我们的娱乐项目也只是跳皮筋、踢毽子,学校偶尔组织看一次电影已是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惊喜。因此,我们能够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落下眼泪,我们会因为小人鱼失去了它的王子而暗自伤心,更会在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时泣不成声。
如今的孩子,他们在干什么?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他们脑中的关键词每天都在翻新。今天他们在唱《忐忑》,明天又在跳《江南style》,也许学习再也不是他们生活的重心。课堂上看似专心听课的孩子,脑子里也许正想着日本动漫;小组讨论最热烈的那一组,很可能在研究游戏闯关。在课堂的约束下他们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思想,更不用说在看电影时能够让自己融入情节,感染内心了。如此一来,他们又怎能在美文中激发爱的情感,在合作中增进同学之情,在艺术中接受美的熏陶?我们应该思考:在这个商品社会,是否应该留一片净土,让孩子感受纯粹的情感?
社会是一个大舞台,而孩子,也许只是舞台下善于模仿的观众。我想,我们应该为孩子上演一出充满爱的情感剧,而不是闹剧或者荒诞剧。
二、家庭的宠爱让孩子埋没了情感
课堂上,教师告诉孩子,坐车时要给老弱病残让座;上学前,妈妈告诉孩子,坐车时要眼明脚快地抢座。教师又说,好学生要勇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爷爷却说,好孩子遇到坏人要少管闲事。教师说节约是美德,家长却对孩子的购物需求百依百顺;教师说凡事要先为别人着想,家长却总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孩子。
孩子茫然了,他们决定在实践中探索“真理”。于是,孩子们点头赞同了教师的话,却把父母的嘱咐牢记心里。就这样,在孩子心目中,尊敬老人、见义勇为、勤俭节约、先人后己这些优秀品质只是一些大道理,不必理会。而自私、任性、冷漠、喜欢攀比这些性格缺点却在孩子们身上渐渐滋长。
一次做语文试卷分析时,有一道口语交际题,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没有被扣分,这个看似令人兴奋的成绩,却令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考试题目大概是这样的:
家里很脏,你决定做家务,可是妈妈却说:“去,去,去,你还小,学习才是最重要的,小孩子做什么家务?”这时,你会对妈妈说……
这样的题目,孩子们怎会做错?在家一向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照样回答得头头是道。这样的矛盾,让教师如此无奈,而家长,也许正在为孩子的答案而啧啧称赞。
家庭是一个避风港,而孩子,则是停靠在港湾上的一艘待航的小船。我想,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迎接风浪的挑战,而不是将他们永远地留在港湾。
三、 学校的教育让孩子遗忘了情感
孩子情感的缺失,难道教育者没有责任吗?
如今,分数、名次是每个学校工作的重点。音乐课,不用考试,改上英语!美术课,谁都会画,上语文吧!为了追求名次和升学率,孩子们好像已经成为一枚筹码。他们一天到晚埋没在题海、单词、生字里,连双休日也被无情地“占领”,学校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可怜的孩子们毫不情愿地被穿上了战袍,冲了进去。
我不禁疑惑:在这个高举素质教育旗帜的年代里,这些孩子怎么还没有我的小学时代快乐?
战场是残酷的,在战场中更多的是造就“胜者王,败者寇”的功利之心。孩子们在这样的战场中度过他们的童年,他们的心得不到美的熏陶、爱的呵护,又怎会被美文打动?怎会将爱心奉献给他人?因此,当我们在批评孩子不懂事,埋怨孩子不理解教师的苦心时,我们是否也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想一想:孩子们面对整天板着的面孔,面对只会让他们背课文的教师,笑脸相迎难道不是一种虚伪吗?
学校是个花园,而孩子,是花园里盛开的花,我们应该让孩子尽情享受阳光、水分、土壤,让他们健康、自然地成长,而不是为了让花园更美而去毫无节制地给花儿施肥。
社会、家庭、学校,这便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内容。
舞台、港湾、花园,我们究竟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时代在呼唤,让我们共同努力,了解孩子情感的需求,让童年不再冷漠,让孩子快乐起来。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