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平远县东石中心小学(514631) 刘静娴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正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践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下面就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实现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创建合理的学习小组
成立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这既是学生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实现学生有效小组合作的重要手段。所以,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应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性别、成绩、能力、爱好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综合评价,安排好座位,组建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4人为宜,保证优势互补。小组长可民主产生,也可采取轮流担任的方式,给每一位学生提供锻炼、提高和发展的机会。
二、把握合作学习的有效时机
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它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认同与接纳。因此,教师要合理选择时机,创设合作的氛围及内在动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问题和内容,从而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1. 在学生独立思考遇到障碍时开展合作学习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学生思考遇到障碍是很正常的。如果教师直接给出解答,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出现思维的障碍,记忆也不深刻。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就能促进对该知识的真正理解。
2. 在探究规律、推导公式、归纳结论时开展合作学习
数学有别于语文和英语学科,很多规律、公式、结论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发现并且印象深刻,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讨或某些法则的归纳,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结论,留给学生自主探讨的空间。
3. 解答“开放性”问题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开放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唯一。当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时,我就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答案展示出来,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他人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培养全面思考问题和善于学习别人的良好习惯。
三、恰当引导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是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有的教师喜欢在学生小组学习时走来走去,或忙于在小组间巡视、赶场,没有真正发挥教师指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我认为,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一个或几个不同的学习小组活动中,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
首先,在组织学生合作前,先引导每位学生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就先出示合作要求:①先在平行四边形内画一条高;②接着沿着高剪开;③把剪下的三角形拼到另一端。此操作我要求学生同桌合作完成。由于目标明确,学生有针对性操作,学生不但学习热情高涨,而且完成的速度快、质量高。
其次,选择合理的合作问题。教师所选的合作问题应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将其演绎成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摘下果子”。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这样编写有效的问题:①拼后的图形是什么形状?②拼出图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③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④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么计算?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学难点的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让学生成为合作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这样既发挥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又强化了合作的意识。如教学六年级“图形的变换”时,我没有统一要求学生用什么方式进行图形的变换,而是要求他们与同桌商量,一人操作一人记录,结果学生的思路开阔,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实现了图形的变换。
四、发挥多元评价功能
目前,小组合作中最明显的问题是小组成员之间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每个成员只关注自己的表现如何,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表现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小组合作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应注意体现多元性,不仅要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经常性地开展小组评价,可以对小组合作效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小组作业的质量进行评价,还可以对小组成员的听讲情况进行评价等。这种评价方式把每一个学生的个体行为与小组联系在一起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小组合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合作”和“认知合作”,从而让每一位成员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合理的合作情境,精心设计合作问题,并进行恰当的引导,对合作的结果给予多元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激情,激发合作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性。但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是万能的,我们不能为合作而合作,教师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精彩的课堂,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