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英语正文

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 投稿Bin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31次
  • 评分4
  • 60
  • 0

甘肃白银市白银区第十三小学(730900) 薛 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思索一些问题,如“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是我们探讨的高效课堂?英语高效课堂的重点是什么?高效课堂应该如何呈现?高效课堂的研究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此次学校对高效课堂展开深入的讨论和进一步的梳理,让我们从中获益匪浅,当然最后受益的还是我们教学的对象——学生。

教学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我们可以享受其中的欢乐以及智慧的体验。我认为对高效课堂的研究过程,以及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其实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我们英语课堂效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英语课堂不再枯燥无味

学生在学习动机中最为现实以及最重要的成分就是兴趣。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继而在这个创新过程中又会产生兴趣,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随着兴趣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提高。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培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他们在学习英语时就会感到轻松和有趣。学生有兴趣,教师在授课时也会更容易将各个知识点在教学中都渗透进去,从而达到高效要求。现代的课堂知识虽然说是多元化,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如何更多地传授给学生更丰富的知识,所以我们创设教育方法不仅要合适教师还要适合学生。当然这种方法不仅要有传统教育的优点,同时还需要高效和实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课堂呈现五彩缤纷

在现代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呈现的教学关系是:教师作为主导,以学生作为主体。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课程改革也在一步步深化,多媒体教学也越来越普遍。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学生在平时只是一味地做题,那么我们的教和学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和学都要适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同时教还要顺应学科知识特点,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英语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多元色彩,如把相关的一些课件做成PPT,把课文的动画做成FLASH。在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做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小游戏和竞赛,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样形式多样和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会更加乐于接受。

三、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学会探索,学会推理、类比、演绎等各种学习方法,可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词汇时,我们可以通过同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复合词等的教学,引导学生到运用发散思维来学习词汇。如:bell,ball,bill等改变一个词的元音就也可以变换出不同的词;light(轻)和light(光)音形相同但意义不相同;fight,night,light,might,right,tight,sight等改变一个词的辅音可以变换出不同的词;two和too,son 和sun音同但形义不相同;ago / past / before / ,too / also / either,all / every / each,as / because / for等这些词义相同;而old / new,wrong / right,yes / no,old / young,down / up等这些词义相反。在语音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造一些句子,这些句子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却可以将发音相同的单词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区别有关的发音。 

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之所以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因为小学生经常会在认知的过程中被情感所左右。我想让小学生能在一种快乐的氛围中自由灵活地展示所学到的口语,所以在课前的头两分钟我设计了让学生可以自由充分发挥的“前奏曲”。如教学《One little finger》时,学生可以边跳边唱,这样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英语。小学生非常容易对单一的教学形式产生厌烦的情绪,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形式。假如英语课被安排在体育课后,学生本身已经很劳累了,不如采用常用的“order”来加以协调——“Let’s have a short rest.”可以让学生趴伏在课桌上休息来恢复体力,这样既可以为正课做好准备,又可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感。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利用游戏竞争中对当堂的内容进行提高加深,因为在游戏的竞争氛围下考核,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同时由于学生始终处于亢奋的状态,大脑就会异常活跃,就能提高他们的竞争和参与意识。这样学生在逐渐提高的“表现欲”的同时会有越来越好的效果。先预设一个可以发挥的空间,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强烈的表达欲望,接着就可以在学习进程中逐步设计表现层级。

教师要紧跟时代,不断改进业务的水平,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扩展知识面。英语教师,尤其是新教师要更多深入地了解学生和研读教材,学生和教师都能快乐的参与到教与学当中。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