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软件技术毕业正文

连线报道是广播新闻在网络时代的竞争利器

  • 投稿席琳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980次
  • 评分4
  • 58
  • 0

关力 GUAN Li

(石家庄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石家庄 050021)

(Shijiazhuang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Station News Broadcast,Shijiazhuang 050021,China)

摘要: 随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强烈冲击,广播在众多媒体的市场之争中,其优势究竟在哪里?广播的立足之基在哪里?本文联系广播电台实际进行了探讨。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trong impact of new media on the traditional media, in the market competition of many media, where is the advantage of broadcast media? Where foothold basis of broadcast i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station.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网络时代;新闻广播;连线报道

Key words: Internet age;newscast;connection reports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326-03

0 引言

近几年来,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过去,以节奏快,时效性强为优势的广播和以影响面大著称的电视,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为昨夜黄花。广播电视的传播力日见衰退,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减弱,话语权逐渐丧失。仅以广播为例,虽然在这场受众市场的争夺中,靠新闻立台取胜已经成为业内的共识。然而,充斥在广播新闻全天各个时段里的网摘新闻,已经让听众对广播失去耐心。广播在众多媒体的市场之争中,其优势究竟在哪里?广播的立足之基在哪里?

1 连线报道是广播新闻的竞争利器

互联网这个被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以其快速、高效的优势,将信息传递带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过去那种传统媒体想让你知道什么,你才能知道什么的时代,已经被网络新闻彻底颠覆。如今是你想知道什么,都可以从互联网上很快搜索到。网络新闻以其极大的开放性,大大削弱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依赖。然而,网络也有其的局限,这就是受到宽带和信息源的限制,而广播正好弥补这些不足。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它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有着成熟的采编力量。并且广播新闻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是一直在进行着传播方式的革新,并且正在形成新的生态模式。

1986年,广东珠江经济台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以板块节目为模式的直播节目,采用了主持人直播和接听热线电话的形式,实现了听众可以直接参与的广播新形态。这种模式很快在大江南北开花,各地电台纷纷仿效,直播为我国的广播事业带来蓬勃的生机。200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推出了《中国之声》,他们在全天的整点新闻和半点播报中,将新闻信息像转轮盘一样不停地进行播报,并且中间穿插着新闻专题和谈话节目。这种动态新闻模式,真正实现了新闻与时间同步。同时,传播方式也不断革新,除了直播与谈话外,还出现了连线报道、行进式报道,尤其是连线报道,拓展了广播新闻的报道空间,增强了广播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连线报道是以电话为媒介,由记者在现场以口述或互动对话的形式把新闻信息直接播报出去。这种传播方式相比过去的录音报道更加生动、真实,给受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加容易被受众接受。其实连线报道并不是新发明,其原型是现场报道,最早的广播记者现场报道出现在二战时期。1940年8月,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爱德华.默罗在英国进行战地现场直播《这里是伦敦》,采访的背景声是隆隆的炸弹爆炸声。这场直播报道震动了美国,从此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广播新闻报道模式。

1.1 连线报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彰显特色,显示了时效性 2013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借这场传播模式革新的东风,又推出了应急广播节目。一旦哪里发生自然灾难或紧急事件,应急广播机制立即启动。当年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应急广播立即开播,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了广播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应急广播中,身处救灾一线的记者们,凭着手中的电话,边看边说,把救灾现场发生的事情在第一时间传递出去。通过直播,让全国的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抗震救灾的进展。即便微信、微博和网络新闻也参与了救灾的传播,但是中央台应急广播的收听率仍旧一直在上升。

1.2 连线报道传递出的现场感,增强了报道的真实性 广播的连线报道记者,在突发紧急事件的现场,只需要一部手机就可以将现场信息即时传递回电台,并且同时播出。这种效果,即使是以快速著称的网络新闻也是望尘莫及的。在快速传递信息的同时,现场传来的真实声音,直接带给听众现场感受,使听众身临其境,大大提高了广播新闻的可信度,增强了广播新闻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1.3 连线报道的实时传递功能,体现了广播的服务性 现在,无论大小城市,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使得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常态。由此带来的变化是车载人群成为广播的主要受众群体。在早晚高峰时段出行的人群,最希望获得的是路况信息。而专业的交通广播的路况信息连线报道,为这些心急如焚的车主及时提供了第一手的路况资讯,很适合车载人群移动的收听。这种伴随性媒体的服务功能,使得很多城市的交通广播成为有车一族在路上的首选频率。

虽然连线报道具有这么多的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台,还不能熟练自如地把控连线报道的运用,具体表现在缺乏上层策划,连线报道的往往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和活动,报道无法引起听众的收听兴趣;不清楚哪些新闻适合做连线报道,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传播资源;连线报道在新闻节目的时段安排不恰当,例如会议的连线报道,由于会议时间大多不在重要的新闻时段发生,所以大都安排在整点新闻播出,早间的新闻节目反倒成为连线报道的空白区;再有记者还停留在录音、写文字稿的传统报道阶段,没有适应报道文本发生的变革,以致不敢在现场描述、评说。上述情况造成一些媒体干脆放弃了连线报道,导致新闻节目的收听率一直在低位徘徊。

2 做好连线报道要有一个好的指挥中枢

连线报道的新闻一般来说大多是比较重要的事件,也是听众比较感兴趣的信息。因此,电台的新闻部门一定要有一个指挥全盘的中心。那些连线报道搞得不好的地方台,大多缺乏统一的策划指挥,连线报道还处于自然状态。这个中心应该是新闻部门的大脑和中枢,他们要统筹电台全天每个新闻时段。他们每天都要收集信息,精心选题。面对突发事件、重大事件,能够及时发现,并策划好报道角度、报道形式。他们的功能是调配台内所有的新闻资源,实行最优化配置。重要的新闻事件,应安排在最佳时段播出,从而收到最优化的效果。突发事件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对于这类报道则要有相应的应急机制。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值班领导要立即安排采访力量,并且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调整原有的节目,是否在正常播出的节目中插播连线报道。去年9月1日早晨6点多钟,石家庄市突降了一场秋雨。猝不及防的大雨,使准备出行的人们不知所措。早晨7点的石家庄电台《新闻882》及时撤掉了原有的节目内容,临时插播了“现场新闻,及时插播”栏目。多位记者分头从市气象台、城管指挥中心、高速公路交警指挥中心等处,就人们关心的大雨是否还会继续、当天的天气趋势、市区积水情况、高速公路是否畅通等问题,请专业人员在现场一一做了解答。让人们从广播新闻里及时了解到出行的有关信息,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

3 连线报道在新闻节目中的编排

连线报道一般适用于突发事件,例如火灾、水灾、地震、重大交通事故、群体性事件等。还有重要会议和最大活动,以及节日和喜庆活动、路况信息。有些政策诠释性报道也可以做连线报道。

连线报道的新闻一般都是较为重要的新闻,一个经验丰富的新闻节目编导,应该懂得如何充分利用连线报道来激发听众的关注。就像厨师烹饪一桌美味大餐一样,首先将把新闻快讯作为餐前的精美开胃小菜,通过新闻快讯将即将播出的连线报道做预告性报道。听众听到预告后自然会对后面的新闻大餐有所期待。当连线报道播完,再推出餐后加味酒——新闻点评,让听众在餐后继续对刚才的美食回味消化,加深印象。在这方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做得比较成功,他们在每天傍晚的《新闻晚高峰》节目里,都要推出几个连线报道,每个报道后紧接着就是主持人与嘉宾的现场点评。既有吸引眼球的新闻选题,又有真实、生动的记者连线,最后还有资深评论员视角的独特点评 ,这样有诱惑力的新闻组合,想不听都难。

4 连线报道对记者的专业技巧提出新的要求

一直以来,我国的广播长期被应用于传达政令和宣传教育,文风、语态过于严肃和刻板。随着时代的变革,继续沿袭这种居高临下的报道方式,必定会使得一部分广播受众逐渐流失。而连线报道可以说是广播新闻改变形象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近两年的“走、转、改”活动中就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连线报道。当然,这样的变革也给已经习惯于传统报道方式的广播记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4.1 记者要具备口头撰稿的能力 过去广播记者采访都是先下去录音采访,回来撰稿、剪裁录音再合成。连线报道则完全颠覆了这种模式,在突发事件的现场连线报道,他们几乎没有写稿时间,要直接口头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且突发事件有不可预测性,事先很难做准备。记者在事件现场不仅要观察环境,在相对混乱的状况下找到当事人或是知情者,在各种不利采访因素的干扰下获得有用的信息。然后要立即形成腹稿,要在充斥着各种嘈杂的背景声的现场,从容不迫、条理清晰、绘声绘色、生动流畅的直接播报出来。这就意味着广播记者不仅要具备新闻采访基本功,包括新闻敏感性、政策理论水平、迅速的文字组织能力,还要具备生动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报道时一定要口语化,语句简短清晰,表达尽量通俗易懂,多用现在进行时态来报道。

4.2 记者要学会描述 记者要把在现场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而听众无法看到的东西传达给听众。讲述要有画面感和现场感,要像电视镜头一样捕捉情境,告知听众,要让听众听到描述后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要注意细节描述,透过记者的描述为听众勾勒出现场的画面,以声音再现新闻现场,用细节来弥补广播的先天不足。前面说到的那位美国记者在《这里是伦敦》报道时是这样开场的:“我站在屋顶上,俯瞰着伦敦全城。此刻万籁俱寂。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说话的确切位置……我想大概不出一分钟,在我们周围附近就会听到炮声了。探照灯此刻正向着这一边移动。你们就会听到两颗炮弹的爆炸声。听,炸弹响了。”现场场景的描述与记者动情的讲述,深深打动了听众,报道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的心。

4.3 记者要学会提问题 记者会不会提问题,提的问题恰当与否,决定着采访是否成功,采访是否能有收获。一般来说记者的采访对象不是当事人就是目击者,记者要根据对方的身份设计问题。不要只问那种对方只能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记得听过一位地方台记者采访农业专家,可能是这位记者采访前的功课做得太好了,提问题时竟然滔滔不绝的把要提问的问题说的头头是道,结果专家只能回答“是这样的”。记者似乎在炫耀自己很专业,实则忘记了自己是采访者的身份,把对方要说的话自己都说了,听了既令人可笑,又让人生厌。记者提的问题应该促使被采访者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然后循着对方谈话的线索,紧紧追问下去,问个“水落石出”,“打破沙锅问到底”。采访中善于发现新问题或者对方试图掩盖的问题。总之,记者要时刻围绕公众最感兴趣的问题提问,不问大家都知道答案的问题。

4.4 不断更新事件报道 连线报道的一大优势就是先声夺人。记者在事件现场,首选要说清现场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对公众会有什么影响,应该怎样去应对。这是听众最想知道的问题。对于持续发生的事件,几分钟的报道不可能全说清楚。这种情况可以采取行进式的报道手法,记者不断跟进,持续报道事件发展情况,不断地更新信息。这样报道,既满足了听众的需求,又保持了新闻的新鲜感,还造成了报道的声势。例如对地震灾区的救援情况的报道,就经常采用这种报道方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吕春璐.连线报道:广播新闻新亮点[J].新闻记者,2010(07).

[2]蔡雯著.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新华出版社,2001.

[3]张雷.试论广播新闻制胜的根本[J].视听纵横,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