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电子商务毕业正文

河南省信息化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四化同步的视角

  • 投稿郝完
  • 更新时间2015-10-13
  • 阅读量739次
  • 评分4
  • 95
  • 0

文/张朝辉

论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2014264)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尤其是信息化的目标、路径总是难以厘清;四化同步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综合考虑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均衡发展。本文基于四化同步的视角,系统分析了河南省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字:河南省;信息化;四化同步

1、四化同步的内涵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表明信息化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对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需求,同时,信息技术的泛在性和寄生性决定了信息化能够融入三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四化同步指明了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即系统的考虑四化之间的关系,厘清区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对信息化的需要,从而发现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

2、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

近年来,河南省依托国家工程,协调大型通信企业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结构上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差距较大。以豫东平原的一个自然村为例,上网的接入方式主要通过ADSL接入,网络使用费用为500元每年,购买电脑并接入互联网的家庭约占整个村庄户数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河南城市已经实现宽带完全覆盖,家庭年上网费用在500至600元每年之间,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农村用户在收入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前提下,上网费用几乎相同,且网速更慢。调查中的反馈也同样显示制约农民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因素是网速较慢以及上网费用较高。

2)基础设施建设重硬件、轻数据。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运用,云计算中心、数据港湾成为互联网发展中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河南省在这些方面的布局较少,应利用郑州市成为互联网骨干核心节点的契机,积极在郑州及周边地区布局云计算中心、数据港湾的建设,力图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软硬均衡、同步发展。但是,也要借鉴其他省份的教训,在建设过程中注意以业务应用为前导,积极引进相关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核心企业,避免计算能力空置,资源浪费。

2.2 信息产业总体落后,对经济的带动能力不足

河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信息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

在信息产业的相关产业链中,不同环节、行业的技术含量差异较大,如芯片设计、传感器研发、大型软件开发等环节技术壁垒较高,而计算机装配等行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低门槛行业,虽然吸纳了大量劳动力,但是劳动力报酬较低,无法将转移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城市中。核心技术较少,导致整个信息产业无法实现技术溢出和从业人员的培养,重复传统工业的粗放发展模式,无法实现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

(2)信息内容产业较为薄弱。

信息内容产业是高知识含量、高经济附加值、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信息内容产业在信息产业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提供信息内容是信息产业运行的最终目的,信息内容产业的发展和推广可以增加对信息处理设备、信息终端设备、通信设施的需求,带动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内容产业代表着信息传播、展示的终端形式,发达的信息内容产业可以促进全社会信息流的健康通畅,促进知识和数据的高效流通,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和国民的生活质量。

2.3 两化融合的深度、广度不够

依托产业聚集区信息服务平台、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两化融合的幅度较以往大幅度提高。但是,仍存在着规模较大企业信息化深度不够,中小企业信息化广度不够的问题。

规模以上企业大多已经采用了比较成熟的信息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客户关系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供应链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有效地帮助企业提高了市场响应能力、节约了成本。但是在运用信息化技术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方面,仅仅使用这些已有系统是不够的,必须提高两化融合的深度。企业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向智慧企业的方向迈进,探索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创新应用模式,如大数据的挖掘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改进业务流程、使用个性化技术进行差异性经营。

目前,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缺乏提升信息化水平的主动性和能力,导致两化融合范围不广。企业信息化具有投入大、回报周期长,风险性高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积累不足,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管理层的认识问题等诸多原因限制了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因此,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例如,提供信息化的专项补贴;组织企业或协会团体采购;针对同行业或某个环节中的共性问题协调产、学、研各部门提供成熟的解决方案,降低企业信息化的成本;面向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培训和成功案例的介绍,提高管理水平和认识。总之,对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任何一个短板都会导致信息化应用的失败。

2.4 农业信息化的推广制约因素较多

河南是农业大省,多为平原地区,自然资源禀赋较好,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的潜力很大,但目前在农业信息化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农户信息素养偏低

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户使用互联网主要满足娱乐需求,很少使用互联网查询生产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原因在于:首先、很多农户认为网上的信息不可靠,更倾向于通过熟人、农资销售人员获取这些信息;其次,缺乏使用信息工具的技能,不知道如何表述信息需求、如何使用检索工具、对获取的信息难以理解。这些都限制了信息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

(2)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深度聚合

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开发了很多关于农业信息的数据库,但是农业信息范围广泛,包括生产环境信息、农产品信息、农资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等等。对于农户而言,期望能够便捷的获取所需信息,如种植小麦的农户在产前需要良种信息,产中需要栽培技术信息、病虫害信息、气象信息,产后需要市场信息、物流服务信息等等。目前,条块分割的信息采集管理体系造成农业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如何将分散的、异构的信息资源按照农户的具体需要进行资源深度聚合,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务是满足农户信息需求的关键。

(3)农业信息技术难以推广

设施农业、精准农业能够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但是,目前农业生产的规模较小、收益低、基础设施薄弱都导致了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困难。设施农业和精准农业的投入大,但边际成本低,适合于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与目前主要以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形成了矛盾。

2.5 电子政务建设中重管理、轻服务

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13年河南省服务型政府指数为0.468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707),居全国第25位,比上年下降4个位次,在中部六省中排名最后;同比增速为20.71%,低于全国增速2.87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中部六省第五位。2011年以来,河南省服务型政府指数不断下滑,已由2010年的全国第13位,降至第25位,在中部六省中也均居末位。

3、四化同步视角下的对策与建议

协调和同步本质上讲是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均衡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根据这一理解,针对河南省信息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总结,提出以下几条对策建议。

3.1 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城乡同步

河南是农业大省,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中原经济区建设中首要提到的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信息化对于发展高效低碳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已经成为农业信息化的瓶颈,数字鸿沟现象也日益突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加大投入。农村地域广大,人口密度较低,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单纯依靠企业投资动力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强化政府的作用,加大投入补贴的力度,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形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合力。2.降低农户上网资费标准。上网资费偏高成为阻碍农户接入互联网的主要原因,信息素养需要在长期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培养,降低资费标准直接促进了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传统的获取信息方式,对促进农业信息化的意义深远。3.注重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在山区、偏远地区,移动互联网成为最有效的接入方式,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户外作业,移动互联更具优势。

3.2 信息产业发展注重“质”“量”同步

通过承接发达地区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转移,尤其是富士康及相关配套企业入驻航空港区,河南信息产业发展迅速。这些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为信息产业和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在继续做大这些产业的同时,应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发展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从质量上做强河南省信息产业。

大力发展软件培训业。河南大中专毕业生较多,就业压力逐年递增,对于软件培训业有大量的需求。经过对部分河南省软件企业的了解,企业也存在大量的人力缺口,主要原因在于普通院校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通过培训,可以解决软件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为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大力发展软件外包产业。相对于一线城市,郑州等城市在人力、交通、房租等各项成本上均具备比较优势。同时,软件业的发展对于带动其他产业的信息化也有积极影响。可以通过在政府采购时加大对本土企业的扶持帮助软件业发展。

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大数据作为新兴信息产业,国内各地区间在发展水平上差异不大。数据是大数据产业的宝贵资源,河南省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这些都是数据产生的源泉,通过对河南省信息资源的采集和深度挖掘,探索适合河南本土的各种信息服务模式,是河南省大数据产业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

3.3 两化融合与发展方式转变同步

传统的工业发展方式是以生产要素的投入作为增长的动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的在于将知识融入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智力要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信息化助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应重点把握两个方面:

(1)选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契合点。信息化可以从产品层面、生产经营层面和产业层面契入工业化的发展。产品层面主要指指新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与产品相融合,生产经营层面主要指用信息技术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与生产流程上,产业层面是指信息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以此构建便捷的信息流和服务流平台,促进产业间全方面的融合。

(2)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支撑,政府部门应设立专项资金,对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专业信息设备购置费用给予支持。对电子产品研发、工业软件研发、信息服务的企业在税收、贷款实现优惠政策。同时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任用、激励等配套政策体系。

3.4 农业信息化注重人、技术、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影响农业信息化水平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农户的信息素养,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适用性以及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

首先,完善基层信息服务体系,帮助农户提高信息素养。信息最终需要通过获取信息的人来实现其价值,参与农业生产的人员年纪较大,普遍难以使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基层信息服务点虽已建立,但是,存在流于形式、缺乏保障、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总结使用信息资源和技术帮助农户增产增收的成功案例,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培训和考核制度,切实发挥基础信息服务体系的作用。

其次,整合信息资源,提高信息技术适用性。农业信息资源范围广、采集渠道多、涉及部门多、信息资源的无序使得信息利用困难。建立面向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统一农业信息门户,按照不同的应用场景将信息资源深度聚合,采用推送、个性化等信息传播技术,降低信息获取的成本,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

最后,通过土地流转,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信息化的最大障碍在于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研究表明,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在信息化需求和投入意愿上都远高于普通农户,因此,农业信息化如要加速发展,应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使设施农业、精准农业得到有效推广。

3.5 电子政务与政府转型同步

伴随着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电子政务的发展重点也应从面向管理决策转为面向公共服务、民主决策、提高行政效率转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认识,明确群众对于政府信息的需求,信息发布从以宣传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2.建立统一的政务信息门户网站,提高信息发布的数量,将政务信息发布制度化,从制度层面明确信息发布的人员、范围、权限、最大滞后时间等指标。将同一主题的信息关联起来,避免信息过度分散。3.建立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提高互动质量,在重大决策过程中,通过互动平台充分征求群众意见,提高决策水平。开展政务微博、微信等不同的互动渠道,在重大舆情事件中,积极介入,合理引导,提升执政水平。4.加强考评监督,将信息公开的数量,及时程度,互动平台的群众评价作为考核指标,纳入考评体系。5.对传统的政府管理业务,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开展信息流的优化和流程再造,提高行政效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社会测评研究”课题组.冲出迷雾:中国信息社会测评报告201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赵意焕. 河南省新型农村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3(12)

[3] 蓝庆新,彭一然. 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关联机制和发展策略[J]. 理论学刊.2013(5)

作者简介:张朝辉,河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商务,信息化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