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理科毕业电子商务毕业正文

校企合作培养面向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延安大学为例

  • 投稿城市
  • 更新时间2015-10-13
  • 阅读量211次
  • 评分4
  • 18
  • 0

文/王文发 许淳

摘要: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是目前国内外高校普遍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地方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校企合作的困境,以延安大学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为例,分别从合作原则、课程体系、平台搭建和保障机制等四方面进行了解析和探讨,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真正实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校企合作;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举措

引言

软件产业已经发展为国家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是21世纪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1]。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校企合作育人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作为远离大中城市且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本科院校差距更大,致使我国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就业难和IT企业要招到理想的专业人才难成为不争的事实[2]。因此,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如在高校建设科技园区、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投资建设国家级和省级软件示范学院、推行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鼓励企业投资兴办实训或培训学校,校企合作模式在国内不同程度的得以实施,对我国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作为地方本科院校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 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软件

人才的困境

1.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条件先天不足

一是几乎所有的软件企业都落户在一线城市、省会城市或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地处远离大中城市且经济欠发达,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相对较差,这些地区基本没有什么软件企业,部分地区即使有但规模也很小,根本无法支撑校企合作;二是地方本科院校所处的城市高校极少,大部分地区只有一所高校,与这些高校合作无疑给企业增加了较大的合作成本;三是地方本科院校在师资、生源、实验条件等方面与地处大中城市高校有较大差距,与这些高校合作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不如与大中城市的高校合作;四是由于地域限制,合作过程难以控制,合作质量难以监控。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地方本科院校与软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2.地方本科院校对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的认识不足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均以办师范专业起家,总以办师范专业的思路办工科专业,学校从上到下对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不足。对于学校领导,他们更关注被认为是关乎学校生存和学校排名的核心因素——科研能力,加之近年来软件工程专业相对于学校的其他专业就业形势好,他们认为校企合作是多此一举;对于二级学院,一方面他们受传统办学思想影响,认为高校应该是一个精神的乐园、学术的沃土,始终以学术型作为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对讲课比赛、考研、汉字听写、学科竞赛、教改项目、大创项目等一系列活动有相应激励和考核机制,而对是否开展校企合作、成效如何却并没有相应激励和考核机制,严重影响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于普通教师,无论是职称晋升、项目申报,还是评奖、评优,科研成果均为核心考核点,与学生的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无直接关系,因此不仅绝大多数教师并不关心校企合作,而且由于校企合作而产生的新工作、新的要求往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3.政策与经费缺失,严重制约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专业人才培养是在校企双方协作、互动中完成的,既涉及校企双方教师流动,也涉及学生的流动,无论是聘请企业兼职教师来校实训,还是选派校内教师到企业兼职,无论是在校内共建实训平台或实验室,还是在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都无不需要政策与经费支持。然而,对企业来讲,一方面企业没有独立管理学生的经验,缺少双方交流对接的平台,政府在这方面的激励和约束保障机制很不健全,另一方面受地理位置、实验条件、师资力量、生源善等条件的制约,校企合作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之又无法保证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将来为本企业服务,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性不高,合作的动力不足;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讲,一方面在企业兼职教师聘用、学分置换、校内教师选派、共建实训平台和实习基地、合作企业遴选等没有相应政策规范,另一方面学校因受其财政制度所限,经费缺乏或有钱但难于使用,学费又是由国家统一规定的,额外向学生收钱有悖于国家政策,导致地方本科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困难重重,校企合作力不存心。

二. 地方本科院校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举措

延安大学针对上述地方本科院校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中开展校企合作的困境,紧紧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软件企业在软件人才培养上扶持机遇,不断优化合作环境,突显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特点,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先后与中软国际、文思创新、达内、深蓝、西安亿兆、无锡NIIT、天津CSDN、欧鹏兰博、北京功桥、北京索克赛思等10多家企业或实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及学院办学能力得到稳步提高。1.坚持优势互补、真诚互信、互惠共赢的原则,合作育人、共同发展以优势互补为前提。作为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优质的实验实践平台、真实的项目研发与管理经验、对行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准确判断等优势,帮助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作为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雄厚的科研实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社会关系、优雅的文化氛围等优势,帮助企业提高职员专业理论水平和市场预判,共同申报课题、共同攻关项目难点和关键点、共同进行项目预研与研发,为企业储备高素质员工,从而提升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行业竞争力。以真诚互信、互惠共赢为保障。校企双方在合作育人过程会涉及诸如项目合作、协议签订、经费投入与使用、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实验室共建、成果分享、知识产权归属、兼职人员待遇、实验实践场所互用、学生管理、学分置换、成绩评定等众多事宜,校企双方通过定期例会和联系人制度,以诚相见,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和得失,本着互惠共赢的原则,及时沟通和化解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2.构建以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软件企业对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强,对软件行业标准及规范理解深入,能熟练运用最新的软件工程化管理方法和软件技术,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软件工程项目中发挥中坚作用。基于此,我校构建了以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校企合作培养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3.搭建适合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平台(1) 搭建交流、教学、科研平台,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一是建立校企合作交流平台,一方面让专业教师定期在企业进行短期培训、学习、交流,提升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让企业技术人员、项目经理定期在学校进行短期学习、交流,提升企业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二是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制定或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共同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共同编写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指导书,共同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共同评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三是组建科研团队,共同申报研究课题,共同进行项目研发,共同探索行业前沿发展动向、共同进行项目预研及新领域开发。

(2) 搭建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平台,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一是对校内现有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保证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顺利实施;二是在校内共建实训实验室,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为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奠基护航。目前已经建成了Web实训室、C++实训室、Android实训室、LTE移动测试实训室、嵌入式实训室;三是在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技术、优质实践环境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使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真实的企业环境、真实的开发环境、真实的软件项目、真实的工作压力,真正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四是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案例库和项目库,遵从专业人才渐进性成长的客观规律,提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专业实训质量。

4.构建适合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一是规范校企合作的基本程序,出台了《延安大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校企合作必须以互惠共赢为前提,以人才培养为宗旨,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改善实验实践条件为依托,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的,并明确规定了合作企业的遴选条件及合作的基本程序,从政策上引导各二级学院稳步推行校企合作;二是规范校企合作过程管理,制定了《延安大学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施细则》、《延安大学校企合作人员互聘实施细则》、《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方案》、《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双导师岗位职责》、《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外出实训、实习、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学分置换暂行规定》等配套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障各个阶段工作有序推进;三是严格考核评价机制,制定了《延安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教学和技能训练考核评价标准》,标准明确规定了教学和技能训练各阶段任务、目标及要求,将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评价的重点,从考核评价机制上督促校企双方履行职责、兑现承诺,从而保证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无缝对接。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不是新生事物,国内外有许多好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作为地方本科院校有着与其它高校完全不一样的现实和困境,只有紧跟软件产业发展的脉搏,从国家人才战略和软件工程学科特点出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不断探索适合本校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才能真正实现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软件人才的目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唐卫东, 刘昌鑫.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以井冈山大学为例[J]. 计算机教育. 2013(20)

[2] 覃遵跃,王晓波,郭鑫,陈园琼 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4(09).

作者简介:王文发,硕士生导师,延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许淳,延安大学计算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