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聪
(沈阳化工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42)
【摘要】进行电催化氧化处理酸性藏蓝模拟废水的实验研究,考察不同参数条件下对藏蓝溶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浓度一定的条件下,电导率和曝气量对处理效果影响显著,处理酸性藏蓝溶液90min后,在电导率1500μs/cm,曝气量0.08m3/h时,脱色率可以达到81.3%。经电催化氧化处理,藏蓝分子得到有效降解。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电催化氧化;电导率;曝气量;藏蓝溶液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工业废水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将会十分严重。染料废水是工业废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我国的染料生产能力在世界首位,每年生产的各种染料达到90万吨[1-4],排放的废水中大约10%到20%的染料排入水体,按此计算,全世界每年随废水排放到环境中的染料大约有6万吨,因染料的生产使用所产生的废水大约有7.5~15万吨[5]。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纺织印染废水占全球纺织废水排放量的80%[6]。有效的处理染料废水是水污染治理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对水环境保护乃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印染行业中酸性藏蓝染料应用广泛,因其成分复杂、有机污染物含量高、排放量大等特点使处理难度增高。本文用电催化氧化法对酸性藏蓝模拟废水进行实验研究,在初始浓度一定的条件下,考察了电导率、曝气量的改变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1实验部分
实验电源采用可调直流电源,输入电压最大为30V,溶液的电流值显示在表盘上。反应器为自制的有机玻璃长方体容器,反应器底部有玻璃滤网,在添加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实现转子与催化剂的分离,电极采用钢板电极,分别安装在电解槽相对的内壁。
1.1试验材料
配置40mg/L的酸性藏蓝溶液为模拟废水进行实验,藏蓝的分子式为C26H19N3O10S·3Na,分子量为691.58,电解质采用饱和硝酸钾溶液。
1.2实验设备
采用DPS-305BM直流电源,AP-005曝气装置,磁力搅拌器,并用SX721分光光度计测量溶液吸光度。
1.3实验方法
在不同电导率和曝气量的条件下,测量所取溶液的吸光度,以吸光度为指标计算废水的脱色率。测量公式如下:
式中:R——脱色率
A0——原水在630nm处的吸光度
A1——处理一定时间后的水样的吸光度
2结果与讨论
2.1电导率对脱色率的影响
在样液槽电压为30V的条件下处理酸性藏蓝溶液,电导率分别为300μs/cm,600μs/cm,900μs/cm,1200μs/cm,1500μs/cm,处理120min,每间隔10分钟取样测定吸光度,计算脱色率。结果显示,电导率越大,染料废水脱色率越高,电导率从300μs/cm到1500μs/cm,脱色率从51%上升到68%。这是因为电导率的升高明显提升了反应的速率,电解时产生的OH·增多,有利于催化降解反应的进行,使藏蓝模拟废水脱色效果明显增强。实验中观察,在高电导率的条件下,染料很快脱色。综合考虑经济因素,选择电导率为1500μs/cm最佳,藏蓝脱色效果最好。
2.2曝气量对脱色率的影响
设定在槽电压为30V,电导率600μs/cm,分别调节曝气量为0.04m3/h、0.08m3/h、0.12m3/h、0.16m3/h的条件下处理酸性藏蓝模拟废水,处理120min后,取溶液测定吸光度,计算脱色率。结果显示,曝气量越大,染料废水的脱色越明显,曝气量0.08m3/h的条件下,脱色率由51%升到67%,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脱色率会逐渐趋于稳定。这是因为曝气加快了反应速率,随着电解时间的延长,基团迅速产生并不断积累,使整个反应加速进行。曝气过程中,除了补充了在反应过程中不断消耗的氧外,还能起到搅拌的作用,但是继续增加曝气,不能量消耗过高,不利于应用。
3结果与讨论
在不同参数下处理藏蓝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时间内,脱色率随电导率的升高而增大,最终趋于平稳,随曝气量的增高反应速率明显增大,脱色率升高。在电导率1500μs/cm曝气量为0.08m3/h的条件下处理藏蓝溶液90min,脱色率达到81.3%。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常建梅,崔凤谨.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3:125-126.
[2]陈跃,叶娜,程胜高.我国环境现状与环评走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89-1591.
[3]赵淑莉,韩小铮,秦承华,等.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件浅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3:64-68.
[4]王怡中,陈雪梅,胡春.光催化氧化与生化氧化技术联合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0(6):772-775.
[5]陆朝阳,沈莉莉,张全兴.吸附法处理染料废水的工艺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4,(3):12-17.
[6]林丽英.高级氧化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应用的探讨[J].辽宁化工,2014,43(1):37-41.
[责任编辑:刘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