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新闻学毕业正文

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小城市广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 投稿南小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682次
  • 评分4
  • 47
  • 0

陶兰

摘要】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形势下,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都不断被分化,广告产业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于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而言应该认清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现状,利用融合化的营销手段发展地方媒体,并且树立大广告意识、利用大数据营销革新广告公司以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媒介融合 广告产业 发展策略

21 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互联网、通讯网、广电网等日益融合,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全新的信息传播体系,同时技术推动新应用的层出不穷,从以前的广播、电视、手机发展到现在的智能电视、手机、平板等各类移动终端,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力被发掘出来,个人的传播能力经由互联网的传播被急剧放大。传统媒体因为新媒体的介入,媒介形态已经在向融合化的产业形态转变。融合所带来的媒介产业形态的变化,促使依托于媒介生存的广告产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促使广告产业的主体、客体以及载体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广告时期。

一、媒介融合对广告产业的影响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 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①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网络融合、内容融合以及渠道融合,而以网络、内容、渠道为生的广告产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改变。

1、网络融合使广告产业的经营更为宽泛

随着媒介融合的逐步深入,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了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告经营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媒体开始向互联网延伸,从而使得广告产业的经营更为宽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我国在手机上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 亿,与2012 年底相比增长了1.12 亿人,增长率高达83.8%,手机视频跃升至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②网络融合的不断发展,使各类媒介相互渗透,这就要求广告人能够恰当分析和巧妙选取适宜的传播渠道,使广告能够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

2、内容融合使广告传播的内容更加多元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广告中的文字、影像、语音等不仅仅能转换为多种表现形式,并且技术的革新使得各类媒介形态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传统媒介需要更多的依赖新媒介的助力,信息的生产和交换最终将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由此,同一个品牌需要在各类媒介上有着主题相同而表现形式各异的广告。例如服饰品牌除了商场拥有实体店外,也在购物网站上设有品牌旗舰店,综合购物网站的活动内容推广不同的主题和优惠活动。内容融合的目标,不仅是要实现媒介的分众定位,也要使多个媒介的广告自成系列,实现广告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3、渠道融合使广告传播的受众更加分化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是在扩大我们接触信息的空间,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我们生活空间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可能成为广告开发的机会。微信、微博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进行开发和推广,各类移动终端设备能够使我们随时随地掌握所需的信息,媒介的分化和受众的分化相互影响,以传统媒介为主的传统营销传播行为受到很大影响。对于新媒介而言,也不得不面对单一应用无法占据绝对地位的现实,例如微信虽然在近两年内快速累积起庞大的用户群体,已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用户入口,但也无法完全替代新浪微博等产品。在媒介步入深度碎片化的时代,受众注意力被分化,这对广告的有效传播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小城市广告产业发展策略

有人说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永远超乎想象,但是在这样一场媒介融合的变革之中,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而言,应该认清媒介融合带来的大环境的骤变,选择顺应融合的势头顺势而为,主动选择来一场自我革命,培育面向媒介融合这个潮流的核心竞争力。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以媒介代理为主,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强媒体、弱公司”的现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广告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使强媒体更强以造势,弱公司变强以助力,取长补短以赢得自身的长足发展。

1、精准营销与效果导向并重

媒介融合带来的信息接受渠道的多样性,电视、互联网、移动端的竞相发展,每个终端的媒介受众都要遭受着被其他移动端分离的威胁,在这样一种“碎片化”的媒介融合时代,抓住碎片化的受众才是重中之重。

(1)内容营销:以受众为中心进行广告传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基础,适应多终端发布的优质内容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在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和用好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优化媒体的内容制作,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为内容生产提供强大支撑,有针对性地播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内容产品,实现内容跨媒介平台的自由顺畅流动。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就在于内容选择的革新,考虑到受众的真情实感,然后精心制作、贴近生活,真正让观众在心底产生“惦记”,从而形成口碑效应并促进了广告的传播。

(2)新媒体营销:广告注重与受众互动。所谓新媒体营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③一则好的广告不仅需要在内容上引人入胜,也需要便捷的渠道能够让受众随时接触。新媒体营销平台,提供了更广范围的渠道,并且需要多种渠道整合营销,包括与传统媒介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纵观各大卫视的热门节目,都借助微博、微信、网络客户端,将其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不断外推,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线上开播推送内容,线下也加大活动力度,黄磊、吴镇宇等明星在微博上的讨论,同样带动了收视率的提升。

(3)文化营销: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击空洞的消费主义。文化营销简单来说,就是借助文化的影响力来推动营销,在商品之中赋予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与产品诉求,在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同时也满足了其某种程度的文化需求。媒体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去关注受众内心的真实所需,关注受众的情感,去反击那种惯用的消费主义。例如湖南卫视认识到受众追求快乐的情愫,从而提出“快乐中国”的理念,此后所有的栏目制作都围绕着给受众一种快乐的体验。用不同类型的栏目制作来吸引不同年龄段受众层的注意和观看。如热播的《一年级》关注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将亲子、家庭和师生关系搬上荧幕而且收视蝉联全国网同时段第一,启蒙教育的话题也被全民热议。

2、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齐行

于地方广告产业而言,改变自身落后的现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融入到媒介融合的信息圈中,就要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大数据营销模式,同时转变旧的广告运作观念,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通过自身的革命实现地方广告产业的长远发展。

(1)政府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政府应该给予地方广告公司一定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引导加强广告产业集聚平台建设,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推动广告企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积极鼓励大中型广告企业与传媒机构等投资组建综合服务型龙头广告企业,进行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集聚与引导作用。对优秀广告界人才进行鼓励,聘任业界导师,让人才与行业接轨,单位提供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广告企业或公司可以到高校举办讲座或者展览,促进现代科技在广告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2)创新营销服务模式:大数据营销。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终端增多,消费者对媒体的应用要求变得多样、复杂,互动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建立庞大的消费者数据库充分掌握消费者的信息,才能实现广告的精准营销,这是广告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产业增长点。大数据采用的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个体、喜好而进行的“点对点”的宣传。通过为每一个客户建档、存档并实时更新数据内容,然后直观分析出客户真正的、最新的要求和需求。通过分析数据库中的用户媒介接触习惯,制定出符合受众习惯的媒体组合推荐;通过分析广告活动中的效果数据,得出媒介广告效果分析模型,指导日后的广告投放,帮助品牌主轻松实现针对性投放、一对一营销,提升广告ROI。④

(3)转变广告运作观念:大广告理念。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转变过去的广告运作观念,要有一种大广告意识,综合运用各类媒介进行广告传播。例如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一天可能接触到的有户外广告媒体、互联网、手机、报纸杂志等媒介,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广告载体与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匹配。

对于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而言,要明确融合化的社会形态下,受众需要的是随时随地能接触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确立一种以受众为主的营销思维,既要抓住新技术新规律,积极壮大综合实力,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又要主动思考、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资源,带动地方广告企业转型,共同开创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基金项目:湘潭大学2014 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湘潭市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调查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①宋月静,《美国广电媒介融合分析及启示》[J]《. 新闻实践》,2013(4):10

②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199it.com/archives/187745.html.

③李娜、康佳,《越网络越营销》[J]《. 民营视界》,2010(2):18

④潘婉,《营销革命3.0——虚拟世界的营销成就现实世界的价值》[J]《. 中国新闻周刊》,2012(3):18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