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数学正文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导”出一片新天地

  • 投稿电竞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79次
  • 评分4
  • 20
  • 0

江苏滨海县五汛镇第二中心小学(224532) 叶亮亮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教学中还要扮演“演员”的角色,还要导思、导学、导法、导省,与学生一起勾勒发展、提高的轨迹。

一、导思

在课始,要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积极寻求新旧知识的链接点,创设能刺激学生的问题或情境,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发现新问题,思考新知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课始。

1.复习长方形的特征: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2.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复习长方形的四个直角这一特征,目的是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时,让学生不走弯路,在作线段时会直接作成垂线(高);计算图形的面积,目的是激活学生尘封的记忆,重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做铺垫;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重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用数方格的办法推导出来的,二是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征,可以通过割补、平移,转化成自己所熟知的长方形,其意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二、导学

前面有车,后面就有辙了。教师引导出新知识、揭示出新问题后,学生已经跃入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此时,教师要按兵不动,等待出手的最佳时机:在学生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未果、抓耳挠腮之际点拨启发;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指手画脚”;在学生经过努力,但对问题仍然“似懂非懂”、模棱两可之处诱导点化;在学生思维的“应发而未发”“卡壳”之处指点迷津;在学生各持己见,“斗”得面红耳赤之时巧出妙招。

例如,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片段。

问题1:8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一根绳子长4/5分米,把它平均分成2等份,每份长多少分米?

学生经过努力,得出每份是2/5分米,还列出算式“(分米)”,心里美滋滋的。

问题2:把3 / 5分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学生再用上述方法,显然不行了,只得另辟蹊径,考虑其他方法了。

“老师,我会做了。”有个学生“蹦”起来说,“把3 / 5化成小数0.6后,再除以2,也就是3/5÷2=0.6÷2=0.3(分米)。”

学生都为该生鼓掌喝彩,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问题3:把3 / 7分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学生用上述2种方法尝试,都行不通了,此时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求。我顺势出招:“把3 / 7分米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我们能否看成求3 / 7分米的1 / 2是多少呢?”此语一出,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

三、导法

学生经历了一番“磨难”,有了一点收获,但对知识的理解或许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知识的认识或许还存在疑惑,这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磨难”进行回顾梳理、反思总结。这样,一来帮助学生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积累经验,总结做法,提升自身素养;二来让学生内化完善自己得出的结论,从而使结论更加严密、更加符合逻辑,使经验更加实用。

例如,以四则混合运算为例,通过多次帮助学生梳理总结,使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审题的步骤:

1.看:先看一看题目里有几个什么数,有几种运算符号;再看一看运算符号和数据的特点及内在联系。

2.画:对题目整体观察后,确定运算顺序,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后算什么。可采用画线标序的方法。

3.想:思考在计算时要运用到哪些运算定律、性质等,确定怎样进行运算。

四、导省

俗话说,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学生学到新知识后,必须要做练习。练习题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基础性练习,主要是针对所学知识,属于“比着葫芦画瓢”类型;二是提高练习,是所学知识的变化与延伸,属于“想着葫芦画瓢”类型;三是拓展练习,是综合性应用,属于“想画啥样葫芦”类型。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精心挑选了以下几道练习题:

1.足球场的长是90米、宽是4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它的半场面积是多少呢?

2.一个正方形炉具口,周长是84厘米,炉具口的面积是多少?

3.有一张红纸,长80厘米,宽60厘米,小明要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怎样剪呢?你能求出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余面积吗?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目的和重难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运用教学智慧,为学生“导”出一片新天地。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