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龙岩市永定县实验小学(364100) 钟瑞玲
[摘 要]构建和谐互动的数学课堂,能有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只有通过创设有效情境,营造和谐氛围,捕捉课堂信息,注重操作实践,提供互动平台等方法,才能真正使互动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互动 课堂 师生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56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指出:“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中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成人,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有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收器’。”那么,如何构建和谐互动的数学课堂,有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呢?
一、搭建有效情境,激发互动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该为有效课堂创设一个开放积极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发散他们的思维去获取破解数学谜团的钥匙。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定准师生互动的“起点”,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使之成为师生有效互动所必需的不竭动力。
如在教学“元、角、分计算”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超市”:超市里有各种学习用品,并明码标价。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信封中的钱自由地购买学习用品。学生根据自己的需用,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购物,生活化的课堂别开生面。学生通过自主购物,从而对元、角、分计算有了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识,也给数学特定的“冷而严肃的美”增添了适当的温度。又如,在教学“倒数”时,我借助“开心辞典”的(火)炮(火),即通过“火炮——炮火”,到“吴——吞”,让学生联想如何将一个分数“倒”过来,再经过观察、思考和交流,自己掌握特征,领悟方法。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互动欲望,从而享受学习的快乐。
二、营造和谐氛围,孕育互动激情
情感交流是指师生在情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会从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为学生所察觉;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表现出来,为教师所领会。彼此情感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形成情感回路。因此情感的渗透应该贯穿在所有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数学课堂互动生成的有效条件。例如,付晓波老师在杭州“千课万人”上课时,与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直呼他的名字,用他的姓氏说笑话,学生不再拘束,马上活跃起来。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插上探究的翅膀,这样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可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才可能实现。
例如,一个学生在回答“300÷5”时,一紧张,说出了“6”这个答案,大家哄堂大笑,答错题的学生非常尴尬。这时,教师笑着对大家说:“同学们先别笑,这个同学是想考一考大家,他还没有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着说?”这时候学生都很踊跃,有的说“是6个十”,有的说“是60”,还有的说“如果是300÷50就是6了”……教师让刚刚答错题的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正误判断,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调动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师生的情感互动。
三、捕捉课堂信息,创设互动机遇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沟通、合作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而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倾听是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因此,课堂需要倾听,不只是学生的倾听,也需要教师的倾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倾听,不只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听”,也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觉察学生言语反馈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全面读懂学生,有效把握课堂的关键。只有当师生能在倾听中沟通,捕捉有用的课堂信息,才能让信息有效地传递,实现教学相长。
如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前,我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以巩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认识。有一名学生回答说“抽奖”后就支支吾吾,说不清,只是说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有一种类似于轮盘的抽奖活动。我发现这名学生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答,但是已经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关注,就顺水推舟地让其他学生为这名学生补充完整,结果学生用分数把其中不同奖项的可能性大小说得非常清楚。这时我意识到,学生对这项抽奖游戏很感兴趣,同时也具备用分数说明可能性大小的知识基础。于是,我迅速调整后面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可能性大小、安排奖品位置、设计抽奖规则等小组活动,探究、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加以应用,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错误的想法乃至争论都是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准绳,在课堂上智慧地倾听,善于捕捉课堂上动态的生成性资源。创设积极互动的学习机遇,教学才能充满智慧,才能有效地为构建互动课堂服务。
四、创设学习过程,提供互动平台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是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师生信息互动的过程。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交互活动不断展开,课堂运行不断发生变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备多元变通的学习过程。
例如,在教学“假设的策略”时,因为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不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以往要求学生统一操作的规定,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探究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上自由飞翔。一开始我以实物结合文字的方式出示题目“储蓄罐里有12枚一角和五角的硬币,一共4元,问:一角的和五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题目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同学们有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吗?好好想一想、试一试。”让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探索活动,选择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创造了真实、生动的“互动”课堂。
五、注重操作实践,加大互动效果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从而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直观的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经历猜测、推理、操作、验证等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形成数学概念。”这种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参与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满足了学生好动的需要,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同时大大提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效果。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出示几个大小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测量并计算每个三角形中三个内角的度数总和。又如,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体积都可让学生采取“实验操作→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操作实践活动中,经历了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方法,从而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互动的价值,组织开展好师生互动,真正使互动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让“教室”成为学生互相学习的“学堂”,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的乐园!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