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当代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隐喻包括两个概念域,即始源域和目标域。在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着一套系统的对应关系,即始源域的概念构成成分对应(或部分对应)目标域的构成成分。”(唐树华,2010)
目前,时间隐喻研究主要是关于时间整个概念系统的研究,为人们宏观理解时间提供理论支持,而本文研究的对象是“过去”情感义的认知隐喻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探讨分析时间词与情感域的联系,即对“过去”情感义的隐喻研究,语料主要来源于现代汉语词典,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及调查问卷收集的资料。
二、“过去”情感义的隐喻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时间词语的情感义隐喻研究甚少。时间是抽象的概念,时间的理解通常依赖于其他相关概念的理解。然而,将情感域映射到时间域之中来理解时间却是少见。随着经济发展,时代进步,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受到关注,认知心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显得格外重要,人们的喜怒哀乐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同,可以说,在某一种层面上情感随时间而变化。本文以时间词语“过去”为例,探讨不同年龄段人的情感认知变化。
“过去”在汉语中有两种词性,一是作为名词的时间词,即现在以前的时期(区别于“现在、将来”),二是作为动词,表示离开或经过说话人(或叙述的对象)所在地向另一个地点去。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时间名词“过去”,它的同义词有“从前,以前,往日”等。我们谈论过去,是与现在、未来相比较而言的,不是将其孤立而论。
据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统计,“过去”作为时间名词时,只有4%的词条是与情感义相关的(以100个词条为一组)。虽然语料库的数据统计中“过去”与情感义的表达很少,但它确实与之相关。以下是从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子:
(1)过去是一场梦,未来也是一场梦,过去的梦,如寂寞冷月,不起热情的火焰。未来的梦,如磅礴的朝阳,激起人的万丈豪情!
(2)过去是历史,不管受到了多大的挫折、打击,这些都不重要,关键是你对未来是否充满希望。
(3)过去是战争的苦恼,未来是坐在母亲膝上哭诉战争的苦恼,把憋了许久的眼泪出清一下。(BCC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
根据以上例子我们可以总结概括出,与现在、未来相比,“过去是寂寞的”,“过去是挫折的”,“过去是伤心的”,简言之“过去是悲”“过去是消极的”。然而,这些例子并不能足以说明过去就是悲伤的,不同时代的人对“过去”予以不一样的情感,因此,本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来进一步了解人们对“过去”的情感认知。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本人家乡的100多口人,将这100多口人划分为三个年龄段:13-30岁,30-50岁以及50-70岁,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每个年龄段随机抽取15个人,分别让他们根据自身经验讲述与现在相比,“过去”对他们来说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认知。
(一)13-30岁—“过去”的情感认知
13-30岁之间的人应该属于00后,90后以及80后的人群,他们的“过去”一般指小学时代及之前的生活经历。这个年龄段的生活水平都处于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阶段,但是现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和学习压力也大,人们的精神世界变得紧张,情感变化也随之变化很快。以下是根据调查问卷得到的总结:
(1)过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如甜蜜的糖果。
(2)现在的生活压力大,像苹果般又酸又甜。
(3)虽然现在的衣食住行都很充裕,但是我们的生活缺少了以前的朴实与纯真。
13-30岁人群对“过去”与“现在”的认识属于主观认知思维的认识,针对以上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过去”不是悲伤的标志词,更不是消极情绪的代表,而是情感概念中的“喜与乐”。“过去”是甜蜜的糖果,品的是满满的香甜,“现在”是酸甜苦辣的各种滋味,单一的味道随时间的运动而变得丰富。相比较而言,“现在”是带着“苦”的“喜与乐”。
(二)30-50岁—“过去”的情感认知
这个年龄段的人大部分是属于60、70后的中年人群。人们的情感概念研究往往是与当时的时间背景密切相关的,当时国内是处于改革开放之初,经历着文化大革命,是各个领域百废待兴的时刻,所谓“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人们的生活也是在这个时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过去”的描述一般是集中于对物质方面的认知,对科学技术进步的认知。与“现在”的生活相比,“过去”是社会发展的初期,“现在”是社会发展的蓬勃时期,这一阶段的人群的情感变化如同正方向的抛物线呈上升趋势的,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应该是“过去”是情感概念中“悲”与“喜”的交界区,两种情感交互,“现在”是“喜与乐”的世界,当然未来会更加美好。
(三)50-70岁—“过去”的情感认知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现在已步入或正处于老年时期。他们是新中国建立与发展的见证人,是时代进步的推动者。
(1)小时候,填饱肚子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事情,那个时候地瓜干、地瓜面是主食。
(2)以前的生活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医疗水平低,很多现在能治好的病在那个时候都不能治,人的寿命很短,许多人三十多岁就去世了。 以上两个例子是本人对邻居家的爷爷奶奶们做调查问卷的结果,他们已是满脸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每每谈起“过去”的日子总是伴随着哀伤的语气,而当谈到“现在”,脸上露出的是喜悦,是内心的满足与自豪。时间确实是如白驹过隙,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时间承载了人们情感认知的变化,带给了人们“喜与乐”的体验。总的来说,50-70岁年龄段的人群对“过去”的情感认知是哀伤的,对“现在”的情感认知是喜悦的。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过去”这个时间词的情感认知是大不相同的。首先,50-70岁的人对“过去”的情感认知是大致统一的,即“过去是悲,现在是喜”。其次是13-30岁年龄段的人,他们对“过去”没有明确的“是悲或是喜”的情感认知,即过去是无压力的“喜”,现在是有压力的“喜”。再者,30-50岁之间的人对“过去”的没有寄予很明显的情感认知。总之,50-70岁之间的人对“过去”的情感认知是显而易见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他们的认知思维中,“过去”是悲伤的标志词,而喜悦是“现在”的代表词。究其原因,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文化模式,影响了这一代人的认知思维。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搜集的资料较少,小范围的调查问卷,并不代表整个社会人群的情感认知,所采用数据不够精确,需要进一步更加深入的调查研究,希望能与有兴趣的朋友共同对本课题进行研究分析。个人认为情感认知这一领域是今后值得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Johnson[M]. 何文忠译.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文网进行论文代写和论文发表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曹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特征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刘宇红. 隐喻的多视角研究[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
[5]彭建武. 认知语言学研究[M]. 青岛:中国海洋出版社,2005.
[6]孙金凤. 英汉时制认知隐喻对比研究[D]. 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
[7]唐树华. 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8]王寅. 认知语言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汉语时间词“过去”情感义的认知隐喻研究
- 投稿傲慢
- 更新时间2016-04-25
- 阅读量971次
- 评分4
- 赞57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