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倾听——语文对话教学走向更远之道

  • 投稿无哀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325次
  • 评分4
  • 46
  • 0

冯丽娟

摘 要:由于对对话理论内涵认识不足,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对话双方多言说、少倾听,甚至对话主体和文本之间无倾听的现象,致使阅读教学中存在大量低效甚至虚无的对话。鉴于此,在阅读对话教学中倾听文本言语、语境、情感和细节以培养人本倾听意识;在专注、敏感、理解、记忆中增强倾听技巧;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平台,以期进一步促进阅读对话教学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文 对话教学 倾听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逐渐深入语文课堂。一方面,对传统“独白式”教学进行着解构;另一方面,也对新型课堂教学范式进行着重构。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应在民主、平等、宽容的对话氛围中完成。但从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来看,对话教学的效果仍不容乐观。因为不管是执教者还是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认为:要对话就要言说,只要发言就可以完成对话。殊不知“对话”应包括两个重要的方面,即“倾听”和“言说”。倾听是主、客体之间思想和感情有效交流的必要条件,只有掌握倾听技巧、懂得倾听的人,才能更好地言说。

著名教育家王尚文先生曾在《教学生学会对话》一文中指出:“对话既包含发言,又包括倾听,其中倾听是关键。”[1]只有倾听别人的言说,明白别人所言说的内容,并有所触动,才能准确把握信息,活跃自己的思维,更好地进行交流、对话。海德格尔也认为:“严格说来,是语言在言说。并且只有在人通过聆听语言的呼唤来对语言做出应答时,人才首次言说。”[2]这句话意在说明:人在言说之前首先要倾听,只有在倾听后,人才能有所言说。但反观当下的阅读对话教学,更多的只是言说。倾听的缺席使得对话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阅读对话教学的问题——倾听不足

理想的阅读对话教学,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建立的一种交互平等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既有言说又有倾听,而且关键在于倾听。但是现在的对话教学中存在大量低效甚至虚无的对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对话者双方(教师和学生)的倾听不足和读者(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倾听不足。

(一)人本倾听不足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阅读。发现意义,实现自我的精神建构。所以,在阅读对话教学中,对话双方倾听和言说应建立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使读者(教师、学生)与文本达成视域融合,这也是语文对话教学中最重要的形式。然而,反观当下的阅读对话教学:执教者大多只是参考教参上课,很少去认真倾听文本、深层次钻研文本,很少分析作者通过文本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深层意蕴;学生也由于课业负担繁重、懒惰等原因,没有沉下心去仔细地倾听文本,对文本的阅读始终处于浅阅读的层面,没有做好对话的前提准备。人本倾听异常薄弱使对话教学前提丧失严重。

对话教学前提一经丧失,读者对文本的解读自然就缺乏目标性和系统性。对话常常浮于表面,导致对话教学的目标走向迷失。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读书还没有几分钟,教师就开始鼓励大家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一味地让学生大胆发表见解,甚至任由学生脱离文本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或做无关痛痒的无谓争辩。其导致的结果就是整堂课围绕一些无意义或者偏离主题的问题在“对话”,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却毫无意义。

(二)人人倾听不足

传统的“独白式”阅读教学,教师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先钻研文本,再将研究的结果灌输给学生,剥夺了学生与文本的个性对话,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背景下的对话阅读教学,虽然注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老师独霸话语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在发言中被直接或间接打断;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组织者,并没有很好地履行其职责,整个对话教学缺乏一种平等、民主和被尊重的氛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很少有倾听,学生们只是自顾自的言说;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也很少倾听学生的心声。因此,很多课堂看似教师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实则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走向自己的预设答案而已。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整个对话陷入了一种虚无的状态。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都是对话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倾听不足。

二、阅读对话教学中有效倾听的构建

(一)有效倾听文本

在语文阅读对话教学中,文本是基点,所有的对话教学都要围绕文本去展开,实现读者(学生、教师)与文本(作者)的交流。因此,让读者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文本的解读十分重要。而文本解读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历史性、现实性、生成性等特性,所以要做到有效倾听文本,达到对文本独特的解读和认识,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倾听文本的言语

倾听是一种态度,唯有倾听才有对话。读者(学生、教师)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实则是读者与作者视域融合的过程。著名教师郑飞艺曾说:“视野融合的最佳途径是声音途径,因而感知文本言语声音形态,即倾听文本言语之声,是实现彻底的语文对话的根本。”[3]所以,教师和学生在进行对话前必须对文本有一个自我解读的过程,从语言入手,倾听文本言语的声音、动作和形象。

首先,书面语言最终传达出的是抽象的、内化的意义,若想真正地发挥其作用,还要借助周围的意象和情境,通过有声的语言将无形的意思具体化、生动化,借助停顿、语调、重音、拖音等多种手段再现画面,使之回到读者熟悉的环境中来。为此就要读,朗读、默读、诵读、速读、声情并茂地读。在读的过程中倾听语言的表现力,为对话做好前提准备。其次,要想对文本的情感把握走向纵深处,以“动作”还原生活场景并以此带动对语言的体味无疑是很好的选择。如在学习《孔乙己》时,依照文本语言,揣摩作者描写孔乙己两次到酒店买酒付钱时所用的动词,然后模仿其动作,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孔乙己的心态,进而走进文本,也便体会到了这些动词的妙处。再次,与文本对话时一定要试图通过语言的形象去感悟作品的艺术形象,将抽象的知识、道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达到学习目的。人们常说:“立象以尽意。”只有对作品中描写的形象有了具体可感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地体味语言,从而增强对文学形象的把握和理解。如学习《藤野先生》一文,只有对清国留学生和藤野先生的个性特点,包括肖像、心理等有一个透彻的认识,才能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体味到鲁迅肖像描写的入目三分。

2.倾听文本的情感

倾听,是对生命的认同和尊重、对生命体情感倾诉的一种真诚呼应。文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4]所以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读者(教师、学生)就要透过被过滤、加工、改造过的外在言语去倾听作者所表达出的情感,并且掌握这种情感的强弱音和变奏,从而了解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

比如《木兰诗》的重音就是写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不慕名利和忠孝两全,其它都是弱音。读者(教师、学生)只有真正地静下心去倾听文本,品味文本,体味作者情感的强弱,区分文本的重、弱音,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情感。当然,情感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在体验,十分微妙复杂,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它不遵循理性逻辑的规律,是作家内在自由的表现,有时是激情澎湃的,有时是缓慢渗透的,所以读者还要注意文本情感的变奏。比如《故乡》中,作者的情感始终在欢喜与凄凉的变动中交织呈现。

3.倾听文本的语境

语境影响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对文本语义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文本中单个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是有限的,但由词语、句子组合而成的语境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只有立足文本语境,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才能更准确、更到位、更符合作者的原意,而不至于曲解或浮于表面。

倾听文本的语境,首先就要有语境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师生要调动其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前理解,发掘对文本语境敏锐的觉察力和反应力。再次,教师要做好引导,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积极参与到文本语境的构建中来。如学习《散步》,一家三代四口人相处的这种模式,很多学生都经历过,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来唤起学习这篇文章的独特情感。人物在什么样的场合、什么样的氛围中说了怎样的话,说话人的表情动作等都会给词语注入新意义,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情景语境。同时,在注意语境时更多的还要学会在语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语境中进行交流、对话。

4.倾听文本的细节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阅读教学中,适时抓住细节性的问题很有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其他问题。著名教育家王尚文先生也在《诗意语文》中提出要“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所以,一方面要学会倾听文本的留白,充分利用作者在文本的留白中给予读者的广阔的想象空间。古人常说:“留白天地宽。”中国的国画讲究留白,文学作品也讲究留白。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写到“触他之怒”,“待我渐不如往日”,从这些描述可以看出作者在刻意回避现实生活中父子之间的冲突,这就是作者给读者的留白。只有还原作者省略和淡化的这部分内容,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真正感悟到作者内心的歉意和感动,才能理解为何父亲的背影能被作者写得如此生动而感人。对文本留白的填充过程,实质上就是创造性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这有助于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所包蕴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既能得到美的陶冶和情感的升华,又能提升对语言的敏感度和处理素材的能力,具有极高的语文教学价值。另一方面,学会倾听文本的矛盾之处。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有些阅读作品,往往有一些局部的、关键的词语会出现不符合逻辑、违反语言规范的情况,而这些看似是存在破绽和矛盾的语言,实则是作者的有意为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倾听这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蕴含的深刻的寓意,从语言的精妙之处挖掘隐藏在作者和人物心中的密码。

(二)掌握倾听技巧,构建对话平台

1.掌握有效的倾听技巧

第一,集中注意力。“倾听始于注意,好的倾听者能够更好的保持注意力于对话。”[5]人是容易分散注意力的,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时地注视一下对方,对对方的言谈及时发出反馈信息,如:“嗯”“对”“不错”“是的”等,或者插入简短的评语,都有助于保持注意力,并让对方察觉自己在专注地倾听。调查显示,在一堂45分钟的课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最高的是前15分钟。所以,作为执教者,应该尽量在每堂课的前15分钟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当学生注意力能更长久保持的时,也就能更好地倾听老师和同伴们的见解,从而达到更好的交流对话的目的。

第二,理解倾听到的内容。对话是一个分享信息、情感的过程。在阅读对话教学中,当言说者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其他倾听者应对刚刚结束的对话中的重要观点和事实做一个清晰的梳理,这对于过后保持准确的长时间记忆是很重要的。同时,在对话过程中,倾听者不仅要关注对话的内容,还应对言说者的情感和需要保持敏感,只有这样才能确定、理解言说者的需要和情感,言说者和倾听者才能达到思想的共鸣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才能最大程度上达到对话交流的目的。

第三,保持记忆。记忆是有效倾听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要专注倾听,积极思考、质疑,而且在需要时形成书面材料,这些都会增加大脑对信息加工的深度,自然有助于记忆,达到有效倾听的目的。

2.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平台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学会倾听应是师生共同关注的事。诚如美国学者列文所言:“我们的倾听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能力;它同时也表现一种情感能力和形成动机的能力。”[6]为了实现对话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应该共同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平台,有效保障言说和倾听。

为此,作为执教者,首先应该有倾听意识。有位著名的教育家就曾说过:“你可能拥有敏锐的听力,但你可能仍然不善于倾听。记住,孩子更在意你如何倾听他们,而不是你如何传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培养自己的倾听意识,对于学生的问题,要真正地倾听,抛弃精神、心理或学术的种种偏见,不抗拒并虚心地接受,这样听到的就是学生所真正想说的话了。有的教师上课怀揣教案,头脑中总想着下一个环节,唯恐耽误了教学进度,漏讲了准备好的知识点,这是明显的缺乏倾听意识的表现。作为一名教师,正确的倾听态度应该是:真诚而不虚假、虚心而不自恋、尊重而不歧视、耐心而不急躁。教师应该在倾听的过程中全身心地参与,具体包括身体参与、心理参与和言语参与。当教师真正能以自身倾听的姿态去唤醒学生的倾听意识、倾听精神,那么,置身于这种倾听文化、倾听氛围中的学生才可能真正地学会倾听、学会对话。只有真诚地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使之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精神相遇的愉悦、生命成长的幸福,才能达到对话教学的真正目的。第二,要理解学生,耐心地倾听。“教学的根本不在于教师向学生讲了多少,而在于教师对学生理解了多少。倘若教学指向于理解,教师的任何讲授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倾听之上。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言说和表现,教师才可能理解学生,学生与学生才可能相互理解,教师的讲授和其他教学行为也才能有可靠的基础。”[7]因为,只有理解学生,教师才可能给学生提供最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应该少一些自以为是、先入为主、粗暴武断;多一些关切的情感、尊重的态度和倾听的耐心,学生充满诗意的想法、充满创意的观念才会因此得以自信地呈现。

当然作为学生,也要学会倾听老师。首先,要学会反思的倾听。作为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自由的、个性化的存在。成就自己的自由人格和独立个性,必须从顺从地“听”走向真正的“倾听”,即在具体的对话中聆听别人的言语和思想。但不仅仅是听,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反思的态度去接收信息。其次,要学会批判、质疑的倾听。将在对话的过程中接收到的新信息与自己的认知相结合,积极思考,尽可能地产生新的问题和观点,然后以这些问题去交流对话,进而达到思想境界的提升。同时,学生和学生之间也应该给予彼此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建立自由、和谐的生生对话关系,养成乐于倾听对方观点和意见的习惯。正如萧伯纳所言:“两个人交换了苹果,每个人手里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了两个人的思想。”我们要学会在真诚倾听别人想法的同时,用集体的智慧来重构教育教学活动。

总之,对话包括“倾听”和“言说”两个方面。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的对话。面对言说盛行的阅读对话教学,只有把握倾听的技巧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保障对话的顺利、有效进行,使语文阅读对话教学在更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重构和提升自我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拓展自我精神空间,提高学生自我素质。

注释:

[1]倪文锦,王尚文:《人文·语感·对话:王尚文语文教育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293页。

[2]成穷等译,[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诗学文集》,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郑飞艺:《关于“对话型”语文教学的对话》,语文学习,2001年,第7-8期。

[4]巢宗祺,雷实,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第87页。

[5]彭正龙:《团队建设与创新》,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6-57页。

[6]程志民等译,[美]大卫·M·列文:《倾听着的自我》,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张华:《对话教学:涵义与价值》,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6期。

(冯丽娟 宁夏银川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