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汉语言文学毕业正文

汉语“鼻”的语义衍生路径分析

  • 投稿数星
  • 更新时间2015-09-17
  • 阅读量181次
  • 评分4
  • 10
  • 0

刘丽丽

摘 要: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学中的普遍现象。运用语义学、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以汉语中表示人体器官的名词“鼻”为例,从“义项划分”和“派生理据”两方面入手,对该词的多义现象展开分析,深入探讨该词词义延伸的认知思维模式及其呈现方式,在客观世界与语义系统间搭建起认知的桥梁。该项研究有益于更为深入地认识多义词尤其是表示身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名词内部义项间派生的认知理据,对词汇教学、词典编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多义词 义项划分 派生理据

一、引言

早期当人类的语言表达能力受到限制时,人类一种典型的思维特点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即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1](P28~34)这是由人类的认知顺序所决定的。当人类的认识处于初级阶段时,他们最先认识的是自己周围具体有形的东西,包括人体部位及其器官。当人类的认知进入更高级阶段时,他们就通过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去认识、体验和描述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尤其是那些无形的、抽象的事物。因而,对于世界的描述也就不可避免地借用到那些描写具体事物的词语(包括描写人体部位及器官名称的词语)上,如“山脚”“针眼”“名嘴”“元首”等。于是,一个语言符号就具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一词多义现象就这样产生了。

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中。“多义词是词汇语义学研究的中心,也是当前认知语言学关注的焦点。各义项之间的关联性是多义词与同音词(homonym)之间的区别性特征。”[2](P81)近年来汉语界、英语界已有学者对表示人体部位及器官名称的词语进行了认知语义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头”“手”“心”“脚”“眼”“嘴”“面”等词语上。从我们所搜集到的文献来看,目前鲜有对面部器官“鼻”的语义进行专项研究的文章。本文以汉语中表示人体器官的名词“鼻”为例,借鉴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元语言释义理论及其研究方法,从“义项划分”和“义项派生”两方面入手,对该组词的多义现象展开分析,透过初始义项与派生义项间的关联性,深入探讨该词词义延伸的认知思维模式及其呈现方式,进而从共时角度构拟出“鼻”的语义演变路径。

二、“鼻”各义项的语义阐释

对于“鼻”的义项划分,《现代汉语词典》[3](P68)中认为“鼻”有两个义项,分别为:①鼻子;②<书>开创。但通过查验例证,我们认为“鼻”的义项还可细分,具体体现为5个义项。下面我们借鉴莫斯科语义学派元语言释义理论的原则和方法分别对该词的各义项进行阐释分析。需要指出,莫斯科语义学派的元语言是解释自然语言词汇意义的释义元语言。“其释文直接针对的不是孤立的词汇单位,而是置于特定题元框架结构中的词汇单位。”[4](P132)在此,“鼻“各义项命题表达式中的语义变量我们统一用字母“A”来表示,只是“A”的具体所指有所不同。

(一)“鼻1”的语义阐释

鼻1是指人或高等动物A的嗅觉器官,也是呼吸器官的一部分。位于头部,有两个孔。

(1)他的鼻子在战斗中挨过一枪,后来修复了,结果成了一个横宽的鼻子。①

(2)一般来说,嗅觉灵敏的动物,鼻子往往长而突出,鼻孔大而潮润,表面弥补嗅觉细胞。

(二)“鼻2”的语义阐释

鼻2(祖)是指最初促使某一派别或行业A产生的人(团体)或某一事物、现象A的始源。

(3)他曾因喜爱哲学而赴德国留学,后来又师从德国心理学鼻祖冯特教授,专门研究实验心理学。

(4)作为现代足球的鼻祖,英格兰队的目标毫无疑问是夺冠。

(5)《尔雅》为辞书的鼻祖,开“雅学”的先河。

(三)“鼻3”的语义阐释

鼻3 指事物A的要害、重点或关键。

需要说明:“鼻3”表示此义时要与“牛”搭配使用,即“牛鼻子”。

(6)抓住了农民增收问题,就是抓住了“三农”问题的牛鼻子,九亿农民有盼头了。

(四)“鼻4”的语义阐释

鼻4 指人或事物A的数量很大。

需要说明:“鼻4”表示此义时前面要与“老”搭配使用,后面要与“了”搭配使用,即“老鼻子了”。

(7)老孙头跳了下去,在下面叫道:“箱子老鼻子了,再来一个人。”

(五)“鼻5”的语义阐释

鼻5儿:器物上能够穿上其他东西的小孔。

表此义时,“鼻”为儿化音。

(8)经张旭东精心手术和护理,刚半个月,老人就能看见“针鼻儿”了。

三、“鼻”义项派生的认知理据

(一) 隐喻、转喻与词义派生

隐喻和转喻是词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隐喻以事物间的相似性为基础,借助映射(mapped)在源域(source category)与目标域(target category)之间建立相似联系,以达到认知的目的;而转喻则是以事物间的邻近性为基础,借助映射在同一域中的本体与喻体间建立替代联系,以达到认知目的。隐喻、转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人们认识事物、事物概念结构的形成、语言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P118)翻开任何一部词典,其中绝大多数词条下都会罗列出两个甚至更多的义项。在这些义项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这些有联系的义项就构成了该词的语义范畴。其中最先产生、最为基本的义项是该范畴内的核心义项,其他义项通过与核心义项间远近不等的某种关系(隐喻或转喻关系)处于该范畴的不同等级之中。可见,隐喻、转喻是建立在联想基础之上的。“词的多个义项就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不断扩展、派生的结果。词的多个义项因其地位的不等而表现出不同的原型等级。”[2](P85)

根据语义学中的相关理论,在多义词的词汇语义范畴中,各义项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种关系主要有以下3种类型:第一种是辐射式结构关系,即第二、第三义项等都是从中心(原型)义派生而来,只是派生形式不同,呈放射状。各派生义项彼此间基本没有直接联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隐喻式思维方式来实现;第二种是链式结构关系,即第二、第三义项等都以前一义项为基础逐一派生而来,呈链条状。处于链条末端的义项与初始义项间常常没有任何共同之处。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转喻式思维方式来实现;第三种是混合式结构关系,即两种结构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产生新义。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隐喻、转喻思维方式共同作用得以实现。多义词义项间的结构关系不仅表明了词义之间的派生关系,而且还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规律,以及隐喻、转喻在词义演变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我们从隐喻、转喻两方面对人体词“鼻”进行分析阐释,探讨该词词义延伸的认知思维结构及呈现方式。

(二)“鼻”义项派生的认知理据

与《现代汉语词典》对“鼻”的义项划分不同,我们认为“鼻”应有5个义项。“鼻1”是其初始义项,为该语义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对于“鼻2”可从两方面分析。首先,鼻是人体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人体面部的前端,由鼻来代指“最初促使某一派别或行业产生的人(团体)”,属于同一域中的部分代替整体,具有邻近性特征,因而被视为转喻。其次,根据[+位置在前]这一义素联想出[+时间在前]这一义素,表达的意思从具体的人体域映射到抽象的时间域,两者间具有相似性特征,因而被视为隐喻。可见该义项属于隐喻、转喻的交叉或是连续统。对于“鼻3”即“事物的要害、重点或关键”这一义项主要是通过具体的[+位置在上]这一义素派生出抽象的[+作用重要]这一义素而得出的。“鼻4”指人或事物的数量很大,在此,“鼻”为名量词。这种由身体部位到称量他物的演变体现了隐喻的认知机制。早期人类在认识事物时首先认识的是人自身的身体部位及器官,透过对“鼻”的认识他们逐渐形成一种意识,即每人都有一个鼻子,因而可通过鼻子的数量来计算人的数量。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原有词汇的匮乏使得语言使用者沿着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式,逐渐将“鼻”作为广义上与之性质相似的其他事物的计量单位,不仅用来指人的数量,还用来指事物的数量。“鼻5”中的鼻为儿化音,该意义是通过[+形状相似——[+有孔]这一义素特征而产生的。因而具有隐喻性思维模式。由此,我们可以将“鼻”各义项间的这种关系归纳如下,见图1。

通过对“鼻”一词在隐喻、转喻机制作用下向具体域、抽象域、空间域②投射的分析,我们从共时角度构拟出了该组词的语义演变路径。从中可以看出,语言在其产生之初都是单义的,一个语言符号只对应一个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类交际能力的增强,不同语言中均出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越来越多的词语被赋予了除其本义之外的其他含义,多义现象由此产生,这一现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体范畴属基本等级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y),人体词(body-part terms)属基本等级范畴词。”[7](P23)这些基本等级范畴内的人体词是人类早期认知世界的基础和源点。

四、结语

语言是认知的工具,认知必定会在语言中留下自己的印迹。人类及其器官是隐喻③赖以实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源域。本文尝试以人体器官名词“鼻”为切入点,分析该词汇义项的扩展过程及思维方式,通过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在“鼻”的诸义项中,除“鼻5”外,由初始义项到派生义项的映射过程体现出由人体域向抽象非人体域的一种结构投射,这种投射是建立在两种概念间间接而复杂的相似性联想基础之上的,属于较为高级的认知活动形式,是人类认知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体现。可见,对于具有多个义项的人体器官名词“鼻”而言,汉语更多关注其内在涵义的相似性,进而“鼻”常被投射于抽象的概念表达。此外,汉语“鼻”还通过转喻思维模式派生词义,这种派生以人体部位所具有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为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转喻化的意义已经固定化,成为词义的一部分,并作为单独的义项列入词典之中,如“鼻祖”。

2.多义词的词汇语义在扩展过程中,不仅存在同词性间的派生,而且还存在跨词性间的派生。由“鼻1”派生出“鼻4”就是由名词派生量词的例证。

3.在进行汉语多义词教学时,应从认知层面考虑词义扩展的内在动因及词义延伸的具体方式。作为教师,在充分掌握认知语义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上,应多从学生的思维规律出发,引导学生分析词义派生的理据性,使其在头脑中建立起一种联想网络,从而可以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多义词的各个义项,提高词汇记忆的准确性和成效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在阐释词义扩展的原因时,更多地是将词义扩展的原因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应该说这些因素在词义的扩展中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只是词义扩展的外在因素,只能说明词义扩展的必要性。而在词义扩展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这种认知因素是词义发展的内在因素,它使词义扩展成为可能。一词多义现象主要通过人类的隐喻和转喻思维得以实现。多义词意义的扩展不仅体现了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性,而且还充分展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并为这一认知活动提供了简洁而有效的途径。本文尝试以人体器官名词“鼻”为例来分析词义扩展的认知动因,初步提出了几项隐喻、转喻机制。该项研究是探讨词汇语义衍生过程与认知思维模式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切入口。同时,对其他人体器官多义词的词义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注释:

①文中汉语例句均来源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

②齐沪扬认为,现代汉语的空间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方向、形状和位置。据此,我们将文中形状、位置方面的隐喻投射统称为空间领域的投射。

③在此,“隐喻”是指广义的隐喻,包括狭义的隐喻和转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刘丽丽.言语行为动词一词多义现象的内部解析——以предлагать的语义及其义项派生机制为例[J].中国俄语教学,2012,(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4]张家骅.莫斯科语义学派的义素分析语言[J].当代语言学,2006,(2).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齐沪扬.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卢卫中.人体隐喻化的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2003,(6).

(刘丽丽 河北秦皇岛 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06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