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文科毕业经济毕业正文

天津建设生态城市的客观性分析

  • 投稿phil
  • 更新时间2015-09-28
  • 阅读量653次
  • 评分4
  • 69
  • 0

未江涛1,2

摘 要:生态城市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现代化与城市文明发展的交融点,形成了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达到了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的高度和谐。本文首先对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特征进行界定,然后深刻分析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绩和不足,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天津建设生态城市的客观必然性和面临的优势条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态城市 必然选择 优势条件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经济、政治活动的中心。随着城市发展实践的深化,城市发展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城市发展中日益面临的自然、经济与社会问题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予以反思,并迫切需要探寻科学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内涵性理念提出,逐渐成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生态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生态城市简称ECO,是ecopolis的缩写。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了“人和生物圈计划”(MAB)的国际性研究,从生态学的角度对城市发展进行了分析。该研究观点认为城市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包括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1984年,前苏联生态学家亚尼科斯基(O.Yanitsky)提出了建设生态城的理想模式,认为生态城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共生系统和有机整体,经济、社会、生态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国学者黄光宇认为,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推进城市发展的理念,外在表现为一种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通过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提高人类对城市发展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

基于对其内涵的理解,生态城市应该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生态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达到人与经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是实现经济生态化,即经济高效。主要表现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在经济发展上追求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努力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二是实现社会生态化,即社会和谐。主要表现为人类有自觉的生态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安全的社会环境。三是实现环境生态化,即自然融入城市,城市归于自然。主要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最大限度地维持生物及生物遗传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保护生命支持系统、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保证人类的一切开发建设活动始终保持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以上三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叉的,其中经济生态化是条件,社会生态化是目的,自然生态化是基础。

二、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的概念提出至今,世界许多国家开始对生态城市的理论进行不断地探索,并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诸如美国的伯克利、英国米尔顿凯恩斯,澳大利亚的怀特拉,巴西的库里蒂巴市和桑托斯,印度的班加罗尔,丹麦的哥本哈根等城市,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和可用于实际操作的成功经验。这些城市凭借自身经济基础和自然环境条件,以新城建设经验带动了整个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受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生态城市研究,已有近百城市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规划,包括上海、广州、成都、哈尔滨、重庆、威海、乐山、长沙、张家港、长春、唐山、扬州等众多城市,较为典型的有上海东滩生态城、北京长兴国际生态城、曹妃甸国际生态城、重庆竹海生态城等。

在生态城市理论实践应用中,由于对生态城市的理解把握不同,各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也不相同。但从总体来看,生态城市的建设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生态城市及其建设的理论研究不够,对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律认识不清,追求表面化的现象严重。大多数国家对 “生态城市”的理解普遍停留在“环保”、“节能”等层面,按照自己的理解、想象去造“城”,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标准没有统一,始终没有一个量化的可供衡量的标准。譬如有的国家建设生态城市追求绿色交通系统、绿色建筑以及注重清洁能源为重点,而有的国家则主张生态城市建设应该坚持零排放,尽量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天然能源,打造自然循环系统。

借鉴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成果,本文认为态城市建设不仅是“天蓝、水清、地绿”这些形态上和形象上的目标,还应是城市生态功能的健全,以及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城市的生态形象和生态功能统一起来。由于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不同地区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具有不同的选择模式与路径。天津在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指导原则下,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高起点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高质化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1、生态城市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天津是我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由于人口密集,环境容量有限,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噪音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恶化等,这些问题是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集中反映。要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必须寻求科学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能兼顾经济高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进步三个方面, 从而成为天津解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

2、生态城市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将极大地增强筑巢引凤的能力,从而形成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高地。可见,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迎来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天津应充分抓住中新生态城建设的契机,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和形象,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3、生态城市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以全面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能够优化城市内部各系统之间以及城市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生态依存关系。建设生态城市既顺应了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建设生态城市,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低投入、低能耗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建设健康、高效、文明、舒适的城市。因此,如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步伐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的现代城市是必须的。

四、天津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优势条件

1、原始生态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具有山地、丘陵、平原、洼淀、滩涂等多种地形地貌和森林、草地、湿地、海洋等多样生态类型并存的生态环境景观。全市现有湿地总面积1717.8 平方公里,共有湿地生物资源1000 多种。山地面积651 平方公里,林地面积365.83 平方公里。流经天津市域的一级河道有19 条,二级河道79 条,共有大、中、小型水库140 座。全市共有植物1300 多种,动物1100 多种,还有丰富的油气、海盐、地热等资源,资源种类多达30 余个。特别是从2002 年开始,天津实施了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程,并被命名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极大地提升了天津的城市环境质量,为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2、城市新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是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目标。2006 年7 月27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年)》,明确提出将天津市逐步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2007 年9 月,《天津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获得通过并批准实施,并制定2008-2010 年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2011 年,天津将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启动实施第二轮生态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逐步改善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为重点,着力解决百姓关心的环境问题,致力于把天津建设成山、水、城、田、海协调共生,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3、中新生态城引领天津城市建设

中新生态城作为中新两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能源,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性合作项目,开发建设两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完成了指标体系的分解,起步区建设全面展开,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实施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节能减排示范工程,两国合作领域进一步深化。中新天津生态城将进一步探索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国家级生态环保培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建设的交流展示窗口,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样板和典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宋平.生态城市:2l 世纪城市发展目标——以南京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 年第19 期.

[2]洪亮平.城市设计历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52-155.

作者简介:

未江涛 男,汉族,1982 年1 月出生,河南安阳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助理研究员,天津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作者单位:1.中共天津市委党校 天津市 3001912.天津财经大学 天津市 3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