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毕业正文

校外第二课堂的建设策略分析

  • 投稿终结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301次
  • 评分4
  • 34
  • 0

黄力力,唐守冬,包学敏

(黑河学院教育系,黑龙江黑河164399)

摘要:校外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第二课堂功能的基础上,阐述了现有第二课堂的开展特点与现状,并对校外第二课堂的实施策略进行了分析与建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校外第二课堂;发展现状;高校;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77-02

一、第二课堂的作用

在多年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其特点与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良好的实践平台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积极向上,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特长和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体验生活,锻炼能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得以充分应用的同时,还能够兼顾修炼人际关系、适应工作环境、加强社会心理。他们可以更近距离地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变幻的社会竞争。

(二)丰富的活动形式

第二课堂包括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学术文化活动等多种活动形式,极大地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和缺乏互动的缺陷。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形成教师一学生、学生一学生、学生一社会之间的多角度多维度互动,能够满足不同需求、个性和角色的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情感交流与知识技能的互补,学生可以成为自主的活动设计者,拥有很大的选择自由。

(三)激发创造精神

第一课堂中的问题大多时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去解决,而第二课堂中的问题大都是实践过程中随机发生亟待解决的,需要实践者及时准确地加以解决。通过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重要性,并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中得到更科学良好的训练,能够更好地将第一课堂中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提高自我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想象能力,发挥创新能力,激发创造精神。

(四)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课堂活动需要学生拥有强大的自我教育和激励能力,学生从第二课堂活动中取得的相应成绩更能够体现其自我价值。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所体现的能力可以更直接地得到同伴、指导者和社会的认可,这些都会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同时,有共同生活愿景和技能爱好的同学通过相互配合而产生集体凝聚力,这种基于情感的交流则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

总之,第二课堂具有第一课堂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在打好第一课堂教学基础的前提下,应该动员学校管理部门和社会机构,为大学生搭建起充分展示其创造能力的第二课堂平台,为他们提供适应个性化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健康成才。

二、我国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述评

(一)发展及现状

我国对第二课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主要侧重于对第二课堂的内容、形式、作用和特点进行探讨,将其定位在第一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附属地位。随着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第二课堂的独特作用也日益凸显,它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将学生更多的潜能开发出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

通过资料研究发现,第二课堂作为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我国没有完全统一的规划,而把这部分任务更人性化地赋予了各个高校,他们可以根据地缘需求,随机制订更合适的形式和方法。根据第二课堂开展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校内第二课堂”和“校外第二课堂”两部分。目前基于高校内部资源的第二课堂活动,如文化艺术、社团活动及各类校内外竞技比赛等都进行得很系统,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承担这类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是高校的共青团组织,归属于学校的党组织领导,以学生创新学分为衡量标准;校外第二课堂活动以社会实践为主,包含社会服务、见习实习等各项内容,通过与其他社会职能部门和机构联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灵活机动的自我发展平台。

(二)述评

在理论研究方面,确立了第二课堂是在坚持育人为本的基础上,对高校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健康有益的一系列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在实践研究方面,确认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有益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作用,也在大学校园里形成了系统化的开展与管理体系。但在校外第二课堂的实践方面还有待于开发更全面系统的建设及管理方式。

三、校外第二课堂的建设策略

第二课堂重视对非结构性知识的培养,而非结构性知识的获取则需要通过情景性学习和社会性学习获得,通过对多种第二课堂建设的策略总结分析不难看出,要完成一个庞大的校外第二课堂体系,真正完善学生非结构性知识,除了必备的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技能外,还需要有高效的组织领导和充分的社会资源支持。根据对现有第二课堂模式分析,结合本校师范生顶岗支教、实习见习、社会服务和实践等活动的亲身设计与实践,研究组成员认为高校校外第二课堂建设应包含以下四个要素:

(一)基础。即从事第二课堂的大学生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包含三个部分内容:1.基础知识:专业必修课程、公共必修课知识;2.基本技能:师范生基本技能、信息收集处理能力;3.社会常识:中小学教师基本素质需求、社交能力。

除必备的基础知识能力外,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将来发展的有效规划也是能够取得好的实践效果的要素,要鼓励学生发展特长。

(二)培训。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桥接部分,根据社会需求,依据学生的兴趣及能力所在,通过培训进行社会适应性的训练。1.教师指导:与社会职能的对口培训、对活动进程的及时指导;2.资源支持:资金技术支持、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除培训部分外,教师可以对整个过程进行指导、调控,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性提升并鼓励社会型指导者的引入。

(三)实践。即学生在实际社会情境中将自身的知识技能应用到相对应的领域,并对该领域起到促进性的作用。1.见习实习:师范生每学期短期见习、毕业前的长期实习;2.社会实践:寒暑假社会调查实践、社会服务。

实践过程是真正将学生的能力应用并取得最大化效果的过程,需要及时有效的指导和社会的支持与监督。

(四)反馈。即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1.个人总结:短期、长期计划总结;2.集体探讨:分享心得、讨论不足、互助互学;3.课程修正: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课程的评价修正。

评价可以随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但最终一定要有集体的头脑风暴,以便对实践计划进行及时变更与改进。

综上所述,在高校校外第二课堂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并逐步建立行之有效的活动模式,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并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保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魏昌东,第二课堂: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江苏高教,2010(6)

[2]张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 24)

[3]刘三宝,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信息,2008(24)

[4]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4).

[5]罗伟,探索第二课堂教育模式,推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北京教育(德育),2009(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