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毕业正文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滇西边境山区教师队伍建设

  • 投稿Leay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775次
  • 评分4
  • 99
  • 0

陈怀芬,杜红蓉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玉溪653100)

摘要:滇西边境山区教师队伍人才流失严重,教师整体素质不高,讲授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师严重不足,与城区学校相比教师待遇差别大,这严重影响了边境山区教育事业的持续与健康发展。为大力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稳定滇西边境山区教师队伍,应落实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采取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在职称晋升上向农村教师倾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滇西边境;山区;教师队伍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0-009I-03

1986年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国家全面普及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还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滇西边境山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

滇西边境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下,发展教育面临着诸多严峻的问题和挑战。长期以来,国家对边疆教育非常重视,2011年国务院确定的14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滇西边境地区属于其中之一,2011年11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滇西边境地区确定为教育部负责的定点联系扶持地区。在国家民族政策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边境山区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和坝区学校相比较,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依然很大,教育发展明显滞后。解决滇西边境山区教育问题的关键是教师问题。义务教育能否均衡发展的关键是看教师队伍建设是否均衡,是否有一支数量充足和素质优良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但从现实和政策评估的角度看,滇西边境山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现状仍然令人担忧。

一、滇西边境山区教师队伍现状

(一)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地处偏僻,封闭落后,生活环境艰苦,信息闭塞,教育观念落后,教师待遇低,个人发展机会少,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从教积极性和扎根山区的信念。滇西边境山区的中小学教师不断向外流失。长期驻守山区,为山区教育奉献的教师,更多的是些学历较低或教学能力较差或无特殊人际关系的人。虽然国家的“特岗计划”、“资教计划”为滇西山区教育补充了大量的年轻教师,但艰苦的环境使大部分年轻人时刻准备着离开。临沧地区某山区完小,离县城两小时车程,离镇上两小时车程,离市区六小时车程,学校无站点、无网络接通,上网要到镇上,全校300名学生,教师17人,近五年来只有调出教师,无教师调入,补充的教师都是新分配的毕业生,而这些毕业生几乎都在做着各种离开当地或教师岗位的考试准备。此外,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指标,而不考虑教育的长期效益。城市学校拥有优秀学生资源,教学成果容易在考试成绩上体现出来,这也成为边境山区教师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滇西边境山区学校,很多孩子连汉语都不会说,虽然在教师的培养下,山区孩子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教师要取得现行评价体系下的教学成绩难上加难,教师的努力很难得到认可。再加上部分地区的主管教育部门不够重视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经常将山区教师无条件地借调,造成山区教师教学心态不稳定,导致坝区学校人员超饱和,而山区学校进不了人才的局面。

(二)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滇西边境山区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两类:一类是民办教师转公办教师人员,这类人员所占的比例相当大,他们年龄偏大、学历层次较低、知识功底有所欠缺,后期学历主要是通过函授教育和在职培训取得。工作所在地信息落后,教学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又缺少外出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多教师出现了严重的知识退化现象,再加上缺少接触到先进教学思想的机会,教学不能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另一类是改革开放以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他们是目前边境山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但这部分教师也是最不稳定的群体,特别是非本土教师,不安心在当地从教者较多。他们虽然年轻,学历较高,但教学经验不足,个别年轻教师缺乏务实和钻研精神,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素质教育课程教师严重不足

素质教育在山区学校缺乏经费支持。学校教学设施陈旧落后并严重短缺,直接制约了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普洱市2014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的调查结果表明,山区学校存在最多的问题就是,运动操场面积不达标,而操场的扩建涉及到土地的征收,所需资金缺口很大,不是学校和乡镇能自行解决的。这种情况在滇西西部山区非常普遍。资源的空缺导致素质教育活动在一些学校流于形式,学生素质训练的重要途径,比如音、体、美课程的开设时断时续。滇西边境山区乡镇的师生比配置是达到国家标准的,但一些村完校和教学点缺乏专业教师,教师被随意指定兼任。各种实践活动课程形同虚设,学生缺少学科教材,教师缺乏专业水平。城区学校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这类课程,在山区校点更多表现出的是检查时的展示课和文档上的统计数据资料。

(四)教师待遇差别大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后,尽管各地都采取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坝区山区教师工资收入基本平衡,甚至表面上山区学校教师工资还显略高,但福利待遇方面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很多山区教师无住房、无宿舍、无食堂,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利,教学任务繁重。长期工作满负荷运转,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与娱乐放松,身体整体素质下降严重。而县城和坝区镇学校生活条件优越,教师数量配备更充足,课时量少,并且有专职的住校生管理人员,工作相对轻松,生活方便,子女教育问题能很好的解决。

其次,多年来,由于职称评聘政策的不科学、不健全,导致了山区教师职称评聘难上加难。职称对乡村教师来说,既是职业价值的标尺,也是提高工资待遇的唯一机会,但这一点对他们来说绝非易事。山区教师的素质客观上要差一些,原始学历极少有本科毕业的。教育主管部门在职称评定上也往往向优质人才集中的城区学校倾斜,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与城区教师相比,在职称评定上处于不利地位。对山区教师不公平的职称评定,无形之中就加大了教师间的竞争,给教师带来心理压力,这不仅伤害了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热情,而且还可能滋生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了滇西边境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稳定滇西边境山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边境地区的稳定,离不开经济的繁荣;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滇西边境山区教师队伍建设不仅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且直接涉及到边境地区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公平稳定。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大力加强山区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部门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政策时应考虑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实施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滇西边境山区人口稀少,学生人数少,教师配备也就少,虽然师生比配置达到国家标准,但因学校开设的课程并不少,导致教师严重不足。特别是一些分校点,教师工作量特别大,工作时间很长。一名教师不但要承担几个年级或几门功课的教学,还要承担生活教师的职责。针对这样的现实状况,首先,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人数少的学校,在教师编制方面应制定特殊政策,进行倾斜,增加教师编制,相对减轻教师工作量,使山区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提升和充足的休息。其次,增加专业教师编制。特别是音乐、美术、体育、英语、科学等学科的专业教师,除了根据乡镇学生数量进行科学配置,还需考虑依据校点进行合理配置。对于缺少专业老师的学校,由乡镇统一调配使用,采用巡回教学的办法,让山区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机会。再次,建立教师退出机制,对于一些年龄大、知识老化、无继续提升空间、不适合教学的老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实行工资适当上浮,奖励提前退休制度,空出编制更换新鲜血液。

(二)采取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

针对滇西边境山区师资队伍质量较低的现状,应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多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对现有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的专业结构及整体素质有较大提升。教育主管部门除了“特岗教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及选派城镇优秀教师对口支援计划等措施外,还可委托地方高校定向培养愿意从事边疆教育的高中毕业生和本土化教师,并对长期扎根山区的教师在职务提拔、职称晋升、绩效工资分配、外出进修培训、周转房分配、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切实提高边境山区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优秀教师献身边疆教育事业。

(三)显著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

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经济地位。山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经济待遇的提高是密切相关的,要让大批优秀教师扎根山区,安心教学,抑制城乡间不合理的流动,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关键。国务院2012年9月7日发布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再度强调,要依法保障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既要加强中央在提高教师待遇方面的指导和决策作用,又不能忽视地方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责任。完善教师工资发放制度,保障工资发放到位,健全和完善教育领域的法制建设,加强执法力度,兑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确保教师的工资收入,通过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来切实保障教师工资的发放。改善边境山区教师队伍的工资收入,增强工资的激励效用,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优秀青年安心教学,使有才干的教师坚守教育岗位。为此,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厅厅长何金平建议国家设立专项资金,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两万元的标准,率先对西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实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大幅度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支持。

(四)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在边境山区学校,广大教师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生活配套设施缺乏。要稳定教师队伍,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就必须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舒适的教学生活环境,认真贯彻落实2013年12月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按照勤俭办学的原则,把满足师生基本需要放在首位,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地向教育薄弱环节倾斜,由省级政府统筹使用资金,因地制宜,分步逐校实施。力争经过3 -5年,使学校教室坚固适用,符合抗震、消防等安全要求,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地等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学校宿舍、厕所、食堂、饮水、洗浴等设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等基本满足义务教育要求,办好必要的教学点,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提升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坚持“阳光操作”、精打细算,并与村镇调整、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严防资金浪费或被套取、挪用、截留,切实把宝贵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造福边境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托起他们创造未来美好人生的希望。

(五)职称晋升向山区教师倾斜

晋升职称难,既阻碍了边境山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又增加了他们的精神压力。滇西山区教师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条件,客观上总体学历较低,科研成果较少。有关部门应对他们采取特殊的优惠照顾政策,对那些长期坚持在山区工作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适当降低学历、论文等“硬件”要求,重点从教师实际工作业绩方面进行考核。国家层面应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职务(职称)改革步伐,出台符合特殊地区学校和教学点实际的职务(职称)评定标准,明确中高级职务(职称)评聘和岗位设置向农村偏远中小学专任教师倾斜的比例。这既有利于山区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有利于稳定山区教师队伍。

滇西边境贫困山区基础教育发展不但关系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也关系到民族团结进步和边境的稳定,是边境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滇西边境山区教育扶贫攻坚显得更为紧迫,这既是促进边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提高边境地区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必然要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克强主持国务院会议:改善贫困地区教育条件[EB/OL]http://news. 163. com/13/1205/08/9FAN762000014JB6. html.

[2]周青,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思考——对福建农村教师队伍均衡发展的调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 (12)

[3]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A]北京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2

[4]李自璋,西部贫困山区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5]张道祥,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教育探索,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