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职业教育教育毕业正文

基于社会性发展探讨幼儿口头言语能力的培养

  • 投稿Sear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213次
  • 评分4
  • 28
  • 0

古莉

(南方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515)

摘要:言语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幼儿在与他人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逐步加强,进而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本文从幼儿社会化实现的4个主要途径论述了幼儿口头言语能力的培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幼儿期;同伴交往;言语能力;社会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114—03

幼儿期指儿童从3岁到六七岁这一时期。[1] 幼儿期是儿童言语不断丰富的时期,是其熟练掌握口头言语的关键时期。[2]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幼儿在与他人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在实践活动日益复杂化的基础上,言语能力迅速发展。言语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幼儿逐步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理解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而认识自己和他人,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使其社会性发展得以正常进行。言语能力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语言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对其口头言语能力的促进作用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称作儿童的社会化,这是每个孩子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

维果斯基理论认为,语言是介于社会和人类功能的社会心理发展层面最重要的联系。因此,在他的理论中,学习是社会化的行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语言学习属于文化的发展,思想与语言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而语言中包含社会经验,因此,思想和语言均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只有在交往中,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特有的心理特征(人格)才能得到发展。有意识的人格发展,取决于‘言语符号’的使用,而这种‘言语符号’使用的发展是在同他人的交往、合作和共同活动过程中进行的”。[3]这就是说,幼儿经常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特别是关于心理状态的交流,能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二、幼儿社会化实现的途径

相对而言,年幼儿童的社会生活进程是可预测的。儿童社会关系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历程:首先,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其次,与其他家庭成员建立关系;再次,与非亲属关系的成人、同伴等建立关系。[4]社会交往的范围依次从家庭扩展到邻里,再到幼儿园。

因此,幼儿社会化实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

1.家庭。家庭是儿童进行社会化的第一个基本单位。

2.同伴交往。同伴交往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儿童间特别是同龄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3.游戏。游戏几乎就是童年的象征。游戏是幼儿的一种本能需要,包含了学习、创造和娱乐层面的多重意义。[5]

4.幼儿园。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大多数幼儿进入了幼儿园,幼儿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形成社会技能,从而为正式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在社会性发展中培养幼儿的口头言语能力

(一)家庭

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儿童最先接触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环境,家庭生活的所有方面均会影响儿童的成长和发展。父母作为儿童重要的抚养者,对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父母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家庭因素。[6]

艾尔伯特·班杜拉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既依赖于儿童的内部条件,也与强化和榜样在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关。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儿童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来发展社会能力和个性,[7]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而习得社会行为。语言首先也是通过模仿获得的。因此,家长可以抓住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孩子模仿。例如,教给孩子打招呼、问好、道别、感谢等,家长可以自己先说一句,然后让孩子学着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主动说。

亲历事件是儿童理解生活世界的最本初的方式,但儿童亲身经历的事件是极为有限的。语言作为生活世界的摹本,为儿童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条件,聆听故事是儿童理解生活世界的基本方式。聆听故事是一个主动的再体验过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一些形象鲜活、情节简单的幼儿诗歌、故事书等。家长在给孩子朗读时可以让孩子跟着一起读,并模仿不同场景下家长的语音、语调,从而使其逐渐了解不同场景言语表达的语气。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幼儿按顺序仔细观察图片中有什么,他们在干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启发幼儿去观察、推论,先指点孩子思考的路子,再教给孩子表达的技能。在孩子表达的过程中,家长可以随机呈现一些贴合意思的新词语,让孩子将平时积累的词汇联系起来,将内心的情感、愿望用口头语言生动地表达出来。

家长与儿童交谈的次数和质量显著地影响着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亲子互动中,由于地位不同,家长与孩子间的信息传递是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递,幼儿有相当一部分表达是在被动地回答家长的提问,而不是主动发起言语交往。很多家长总是以说教者的身份对待孩子,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等的,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只是高高在上的长辈,孩子就会变得保守、胆小、被动和听话。要改变这一点,就要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蹲下来和孩子的眼睛平视着交流,与孩子在人格上就平等了,平等的交流才有可能呈现真实、自然的心理状态,孩子的口头表达才会更加积极、生动。

(二)同伴交往

同伴交往是指儿童与同一年龄阶段的伙伴之间的交往。大家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支配权平等,在这样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幼儿可以充分地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社会。这种同伴交往,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成为其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伴关系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的适应价值,有利于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发展。

在生活和学习中,孩子经常会遇到冲突,在其意愿得不到满足时就会用行动或发脾气来表示。皮亚杰认为,冲突(尤其是地位相当的同伴间的冲突)是去自我中心的关键因素。在幼儿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促进幼儿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并促进幼儿社会交流所需要的技能的获得。因此,遇到冲突时,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固执而让步,要懂得在集体里孩子是一定会经历失败的,父母现在教一下,以后当其独立面对失败时就不会承受不起。冲突也能增强幼儿的有关自己的行为对他人所产生影响的敏感性。家长和教师要教会孩子通过语言协商来解决冲突,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情感换位,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意识到使用语言就是在实施一种言语行为,它比发脾气更能妥善解决问题,消除争端或冲突。当然,除了冲突,幼儿对同伴的积极情感也可以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比如说话礼貌,对同伴表示同意和赞赏等。

儿童通常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因为他们的发展水平相近,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处于同一阶段,心理需求相似,他们之间比较容易沟通。所以,同伴交往更有利于幼儿言语能力的发展。同伴关系能够为儿童提供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无法满足的情绪支持以及情感和思想的交流。

(三)游戏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指出:幼儿社会化过程有两个步骤,一是模仿阶段,二是游戏阶段。游戏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关键步骤。高尔基认为,“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工具”。[8]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大部分发生于游戏活动中。豪斯和马西森发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其所玩游戏类型的复杂程度也在提高。[4]

幼儿期的同伴间游戏主要是合作游戏。合作游戏就是大家为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比如要建造一个大城堡,每个幼儿将负责其中的某一部分;或者合作装扮角色,扮演医院工作人员,每个幼儿将装扮成不同身份的医生、护士、病人等。

合作游戏是幼儿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首先,在游戏中,当幼儿扮演别人时,由于角色的需要,必须以别人的身份出现,从他人角度看问题。这样,幼儿可以比较自然地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逐渐克服“自我中心”的观点。[9]其次,在做游戏时,幼儿要运用他们的心智,通过语言进行任务和角色的分配,要通过语言协商解决这个合作的“大项目”的分配,通过语言模仿、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做游戏时,他们的所思所做似乎是另外一个人,当他们进行这种转换时,其思维就不再局限于具体的物体之上,而是向更高层次的抽象思维迈进了一步,同时,口头言语的系统性也得以提高。

幼儿在同伴合作装扮角色的游戏互动中的言语交往表现出较高的主动性,相比于亲子互动,他们对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向听者要求、提议、建议某种行动的两种言语行动类型的运用比率较高。与家长主导谈话过程的亲子互动不同,幼儿间的游戏为儿童提供了更平等的参与到言语互动之中的机会,从而使得儿童能够在游戏中主动地运用更广泛类型的言语行动,学习以更灵活、有效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交流意图,从而更有利于发展语言能力。

(四)幼儿园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集体活动,鼓励“能说会道”的孩子带头多说、多表达,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情感的幼儿通常都会受到他人的欢迎和喜欢,从而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过分害羞的幼儿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并鼓励其他幼儿与其交往,同伴的接纳和友谊对幼儿的情绪健康与社会适应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每个人都有被自己所关注、被同类所赞赏的本能倾向,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形成健康的自我概念所必需的。

以故事说生活是儿童语言教育的本质。[10]因此,教师可以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选择适合的故事,通过讲故事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挑选适宜的故事绘本,并提供场景和机会,如生动有趣的看图讲故事等活动,激发儿童的讲述愿望。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一听到有趣的故事就会开心地笑,同时喜欢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喜欢重复听同一个故事,还喜欢一边听、一边学故事中小动物的动作和叫声。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问幼儿“她为什么会哭呢”、“他为什么会表现出惊奇啊”,等等。组织谈话活动,让幼儿说说自己心里的想法。创造机会让幼儿自由表达和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内心想法,引导其关注故事中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意愿,让其感受角色的所思所想,并通过语言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体验交流带来的乐趣,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幼儿期是口头言语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教师和家长要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鼓励、帮助其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其逐步发展对外部世界、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进而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朱红玉.试论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1996(1).

[3]宋宝萍.维果斯基的儿童人格发展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

[4]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5]方卫平.“玩”的文学:幼儿文学的游戏性[J].学前教育研究,2012(6).

[6]马伟娜,洪灵敏,桑标.同伴交往、亲子交往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1).

[7]李楠.角色游戏对大班幼儿同伴交往策略影响的实验研究[D].河南大学,2011.

[8]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修订本)[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9]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10]付伟.以故事说生活:儿童语言教育的本质[J].学前教育研究,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