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为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100144)
摘要:网络伦理失范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现实社会中的伦理矛盾在网络中的映射和扩张,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的自然属性在无约束情况下的凸显。同时,原本用于军方的互联网技术在其诞生之初就没有考虑到相应的人文关怀而显得先天不足,网络自身的特点导致了网络伦理负面问题的产生,而有效的网络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的缺失则纵容了网络负面伦理问题的出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网络伦理;伦理失范;负面伦理问题;人文关怀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68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149—02
收稿日期:2014—09—20
作者简介:王正为(1980—),男,河北玉田人。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工程伦理,教育管理。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程度地影响和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为人类的现实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看到由于互联网的出现而产生的诸多网络伦理问题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试图分析网络负面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构建和谐的网络社会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现实社会矛盾的映射和扩张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展,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问题自然也会在网络社会中存在,并基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自主性的特点而继续扩展、放大和延伸。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交往范围往往比较有限,其交往的对象一般都是真实存在的,各个交往主体同处于一个社会共同体环境之中,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外界的监督和各种道德规范的影响。而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存在着不可知性的特征,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人能认识我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体系中,现实中的人以一种符号的方式、数字的方式存在,并在网络中生存、交往、交流,网络社会中的人信任“绝对的自由”。传统的道德体系和法律制度在此土崩瓦解,出现了真空地带,从而导致了网络主体行为人的道德失范和各类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因为网络是一个看不见真实面目的空间,不会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和法律的制约,这也就导致了人们
在网络社会中
将对现实的不满进行不负责任的宣泄和扩散,导致了一系列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
在虚拟的社会中,人们彼此之间都是“熟悉”的陌生人,在这里,人们可以随意地向他人倾诉,获得暂时的快感和幸福。现实中生活压力增大带来的苦闷、对未来的迷茫等在这个虚拟的社交空间中都能够得以宣泄,于是有些人便不能自拔,逃避现实,与现实社会脱节,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可以说网络社会的伦理失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现实社会中的各类矛盾在网络上的体现。
二、人的自然属性的凸显和放大
人既有社会属性,又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一般指的是人在与其他人或事物交往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本能反应和自然反应。而伦理道德则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道德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在没有任何约束时,在人的社会属性与自然属性失衡的状况下,人的自然属性就会急剧膨胀,网络中的各类伦理问题也就由此产生。
来自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不受地域、民族和性别的限制,均以数字化的形式进入网络,在这里真正地实现了人人平等,没有了阶级和等级,
网民和平共处,可以尽情地享受平等、快乐和自由。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致使网络用户处在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控制之下,人的自然属性凸显,网络社会道德几乎完全取决于人的道德自律。如果网民本身缺乏相应的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就很容易受到金钱、利益、色情、贪欲的诱惑,也很容易导致各种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和蔓延。
三、网络技术问题的异化
互联网技术的产生原本是为了满足美苏军备竞赛的需要,首先出现在美国,在其产生之前,相关人员并没有对其社会效应进行人文关怀、法律关怀、伦理关怀等论证。从技术伦理的角度来看,网络本身就先天不足,这也就为后来网络伦理问题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同时,我们能够看到,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一般的科研工作者甚至是科技管理层往往只注重技术的实用性,而对技术的伦理问题却忽略不计。
网络技术成为现在“快餐文化”有力的传播工具。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只追求速度不求内涵、只追求名利而忽视过程的“快餐文化”方式成为流行于青年人中的一种价值观。中国互联网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主体是青年,其中,学生又是青年的主体。他们过分地依赖网络,甚至是沉迷于网络,致使其生活体验减少,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减弱,获取知识的方式单一,
其
思维的简单化导致了对网络文化判断力的降低乃至缺失,进而导致了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转移以及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异化和一系列的网络伦理问题的产生。青少年涉世不深,判断力较差,这也就纵容了网上黄色文化、暴力、低级趣味、反社会等信息的传播。
在网络世界中,原有的时空观念已被打破。网络传输速度极快,可以说人们正在以光速进行交流,现实社会中的物理距离在网络空间中消失了,一个真正的地球村建立了。但同时,由于网络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使得网络的监管难度加大,因此,对网络伦理问题也就提出了新的挑战。处在网络社会中的用户的个人隐私已经无法被安全地保存起来,各种垃圾信息、被污染的信息纷纷地向用户们袭来,网络道德、文化的多元化冲击对传统的道德观和世界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特点是网络伦理失范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信息传递、资源共享所带来的便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快捷工具。但网络自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快捷性、共享性、虚拟性等特点也为网络中的一些不规范、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工具。就像管理学里面的“破窗理论”一样,一扇窗户被砸破以后,如果这扇窗户不能及时得到修补,别人就很可能像受到某种暗示一样肆无忌惮地去打碎更多的玻璃窗户。
如果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在开始的时候就没有人去制约、缺少规范,周围的人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任由其继续发展下去,仿佛是对这种行为的一种默许,那么就会导致一系列不道德、违背伦理的网络问题的产生。
四、有效的网络监管制度的缺失
传统意义上的法律以及道德规范所依据的社会体系和适用对象在网络社会中不复存在。网络社会中的法律对象和环境是虚拟的,是数字化和符号化的,在这些由数字化和符号化所构成的环境中,人所结成的各种虚拟关系又是松散和脆弱的。网络的全球化、开放性等特征使传统法律的制定和适用范围也遇到了挑战,体现国家、宗教意识的法律传统不复存在,这也导致了网络法律的制定面临着困境。在网络中,网络主体往往是以一种匿名的、自主的身份出现,其多重身份导致了网络虚拟性的存在,现实社会中的一整套法律体系、道德规范和伦理体系在网络社会中陷入了尴尬的境地。现实的法律在网络中难以施展威力,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一筹莫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法)尼葛洛庞帝著.胡泳等译.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7.
[2](英)蒂姆伯纳斯著.张宇宏,萧风译.编织万维网——万维网之父谈万维网的原初设计与最终命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楚丽霞.解读网络伦理的人文关怀意蕴[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黄寰.网络伦理危机与对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王路军.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0(14).
[6]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7]张震.网络时代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