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在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中都具有强本铸魂的奠基作用。在当代中国,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当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核心和内容为统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家庭教育文化,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价值观;
作者简介:翟博,中国教育报刊社总编、编审(北京100082);
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灵魂所系、血脉所在、精神所依,是链接个人和社会的重要纽带。家教是长辈融化爱之中的教诲,是人生的第一课,也是家庭建设的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在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多年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的国度里,家庭、家教和家风是我们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根脉;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基石;是中华民族血脉永续的源泉、生生不息的精神营养;是最能滋养美好品质,构筑中国梦,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家教、家风的德治效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家庭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
家庭建设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基石,是民族文化道德传承的基础,社会和谐发展的稳定器。家庭建设包括家庭、家教、家风等丰富内容,家庭建设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和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最终实现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目标。
教育始于家庭,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始于家庭。家对每个人来说都充满着美好、温暖和向往,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体会,都有着丰富的内涵。从家庭的生活功能和作用看,家庭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地方,是一个人生存、成长、发展的基础;从家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看,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是联通个人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是一个人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基础;从家庭的教育功能和作用看,家庭是人的思想成熟、精神成长、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人的品德、道德教化的第一课。因此,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家庭文化,营造文明、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加强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的文明进步从家庭开启,家风是家庭文化的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精神文化追求的融合,其核心是家庭价值观,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儒学教化的国度里,无论是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还是作为整体的国家,都把仁德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和准则,并以此作为人生的追求和道德境界中最理想的人格,且以“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准备。“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注重个人心理品质和人格价值的修养。提倡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敬师长、抚贫怜弱。而仁德传承的重要途径就是重视家庭建设,中心环节就是注重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家庭成为传播社会传统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个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目中,家国是永远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我们的祖先早在造字的时候,就寄托了中华民族家国一致的和谐理想、家国同辉的大同情怀,奠定了家国关系的社会目标。千百年来,中国社会在其稳固发展中与西方国家以宗教维系社会发展不同,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非常重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基点作用。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只有每一个家庭和谐美满,整个国家才能安定团结,社会才会繁荣富强。
2014年2月24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永续蔓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和根本源泉。中华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共同的理想信念,熔铸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引领、融通、聚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引导力和精神原动力,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主线是人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以及渗透到我们骨髓里、血液里、细胞中的家国情怀。这种精神、理想、信念和情怀,深深熔铸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力量源泉和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当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认同的核心是对普遍价值的认同,这种价值认同,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加深,凝结构成了中华文化的血脉,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因此,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在中国社会的形成发展中,由中华文化滋润的中华家庭文化和家庭教育文化,深深地扎根和烙印在家庭和每个人的灵魂之中,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续延绵的历史记忆和成长基因。在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中,特别注重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教化、培育、熏陶,而这些最初都是从家庭这一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即家庭教育启蒙的。“子不教,父之过。”因此,家庭不仅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基点,也是我国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历史、现实、未来,都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家庭建设,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的德治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2月17日,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的讲话中讲到,“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总书记的此次讲话深刻地阐明了家庭在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中的特殊重要性,深刻地指明了家庭建设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特殊重要性,为我们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指明了方向,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在传播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指明了方向。
二、家庭教育是“三观教育”①的重要基础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家庭建设的基础,也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无论对个人、集体,还是整个社会,家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家教、家风是构成“德治”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人品德形成、道德养成、价值观的培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谐的家庭关系,不仅是塑造一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作了高度评价,报告指出:“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在这方面负责情感和认识上的联系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家长与教师之间必须进行真正的对话,儿童的协调发展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相补充。”[1]家庭教育是关系孩子未来发展进步的奠基性事业,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和幸福人生的奠基具有独特作用,在孩子“三观”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其精髓是把“培养熔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作为第一要务,将立德置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首位。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时下社会各种压力也影响到家庭教育之中。一是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脱离;二是家庭教育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日益严重;三是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能力;四是两极分化,城市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过度教育,过分溺爱,而农村家庭教育普遍存在教育缺失、爱的缺失。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素以重视家教闻名于世的优秀家教文化,正像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样,在各种思想思潮的冲击下、在这个多元多样多变时代的洪流中,面临断流的危险。试看今天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教育缺失,功利主义、利己主义蔓延。如果再不惊醒,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凝聚形成的文化血脉、道德根基,将会出现断流、断裂。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能更加深刻领会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之所在。
中华民族素以重视家庭教育闻名世界。我国不仅有着数千年来延续、积淀而成的重视家教的优秀传统,而且积累了丰富的家教资源。在浩瀚而又绚烂多彩的古代文化丛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家训和蒙学教材。中国历代保留下来的著名传世家训、经典蒙学教材,都是家庭教育的精神瑰宝,也是重视家庭在社会发展中的教育作用的重要体现;既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历代家长智慧结晶和教子方法的心血荟萃。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首任教师和品德塑造的引路人。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教育后代,重视言教,更重身教。为了让儿女立足家庭,胸怀祖国,早日成才,做父母的很早就在家庭中对孩子开始了教育,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凝结、积淀着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文明精华。诸如:以立德为本,注重光明高尚的道德人格;树立远大的志向,提倡刻苦的学习精神;以读书做人为要,注重文品和人品的一致;培养清廉宽厚、尊老爱幼的待人态度,训练勤勉俭朴的持家作风,等等。诸如教子不得过于溺爱、偏爱、纵容骄惰;不得要求过严,而要一视同仁;不得重才轻德,而要重视德才兼备;不得言而无信,而要以身作则等。这些人生的哲理、处世的德行,不仅陶冶了我们民族的性格,也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传统,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合理地汲取我国古代文化中丰富的家教经验,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对于培养一代优秀人才,塑造出伟岸的人格;对于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基础,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在社会风气和社会文明的形成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三、新时代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没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青少年是国与家的希望和未来,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者,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肩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青少年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关系着其成长的方向,决定着中国的未来。因此,我们在广大青少年中大力加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注重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也要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家庭教育、家风建设,并渗透到青少年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家庭教育之中,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心”无声。
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灵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独特的精神追求和统一的意志行动,是全社会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认同。中国社会目前出现的一切社会问题和现象,无不打上价值观的烙印,根源无不与此相关。纵观时下我国的社会道德风尚,之所以出现道德滑坡,价值失范,精神迷茫,诚信缺失,腐败严重的社会问题,尽管有各种原因,但中国千百年形成的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赖以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道德教化的家庭建设基础的断裂,家庭教育的缺位、错位、不到位,是不能不说的问题。试想,家长没有道德底线,如何教育孩子守住道德底线?家长贪污腐化堕落,如何教育孩子堂堂正正做人?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贪官被查处后,痛哭流涕地悔恨害了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在一定意义上讲,家庭教育首先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双向互动、彼此受益、共同成长。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在于此。由此,我们更能深刻理解,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紧迫的现实意义和长久的深远影响。
家庭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家庭是人生的起点站、出发地,家风是家庭的软实力、营养剂。家风直接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建设,家风连成社风,社风融成国风。有良好的家风,才能有良好的社风乃至国风。道德规范是支撑一个社会发展的基本道德力量。重视从自我修养做起、从家庭家风开启,建立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是中华民族的做人、治家、兴国的优良传统。正如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广泛的关注与认同,是新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感召力、影响力的集中体现。
新时代应当树立怎样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中国,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教育,养成良好家风,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的重大举措和重要任务。家庭教育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核心和内容为统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家庭教育文化,树立新时代的家庭教育价值观。新时代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树立崇高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是中华儿女的心灵家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倡导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有机统一,个人理想、家庭愿景和国家目标的有机统一,个人风度、家风风范和社会风气的有机统一。
二是树立高尚的道德风范。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铸就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首位,而立德的内容主要是忠孝,在家能孝,于国则忠。要求子女尊敬长辈,尽反哺之情,报养育之恩;要求为官尽力,从政清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实现道德的高度自觉。
三是树立博大的仁爱之心。仁爱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基本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强盛的基石。
四是树立勤勉的乐学思想。树立远大志向,勤奋读书学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耕读传家是中国社会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代代人都是通过家庭教育、宗族祠堂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正规学校教育等,接受仁爱、友善、孝慈、正直、良心、诚信、廉洁、勤学等精神信念教育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索精神,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五是树立勇敢的担当精神。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处事态度和担当,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四、价值观建设是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大使命。当前,如何加强和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如何把价值观教育融入家庭教育,如何推进家庭教育科学发展,如何加快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相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这些都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以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因此,吸取中华传统优秀家教文化精华,推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高度重视家庭价值观建设,把价值观建设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人类历史价值的制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制高点以及理论和实践宗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把价值观教育作为家庭建设的有机组织部分,纳入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发展目标和人的发展目标的总要求。家庭教育价值观建设,一要把立德树人做为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首要责任和第一要务。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做人教育,高度重视价值观建设在家庭教育和家庭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把培育孩子的道德人格放在第一位。二要尽快把孩子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全面发展。三要尊重教育规律、孩子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差异,为每个孩子提高合适的、个性化的、多样化的教育,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支撑起教育的大厦,肩负和担当起教育的使命,缺一不可。但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家庭教育的作用,把家庭教育游离于学校教育之外,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因此,必须赋予家庭教育应有的本义和作用,回归家庭教育的本真,把家庭教育纳入整个教育体系,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科学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第三,加强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纳入社会建设中来。家风是家庭生活方式、文化氛围的体现。家风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不仅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内容,也直接关系着社会风气的教化和形成。在当今社会开放、价值多元,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要培育良好的家风,一是必须体现新时代特点,坚持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全家共同认同的正确的家庭教育价值观;二是必须把教育孩子做人,把道德教育作为家风建设的基础;三是家长必须首先加强自身修养,通过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行动教育孩子;四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涵养好家风,把搞好家庭建设作为加强和形成良好党风建设和社会风气建设的“检验场”,努力形成淳正家风与优秀作风的良性互动。
第四,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把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来。家庭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教育,而是道德教育。教育好孩子必须首先教育好家长。家长教育也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因此,在加强家庭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建设,把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加强对教师、家长、社区人员教育思想、理念、方法、方式的培养培训,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全国涌现出了诸如山东省潍坊市等一批地方开办家长学校的典型案例,深受家长喜爱,就是最好的例证。
第五,达成共识行动,全社会都来重视家庭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负着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任。总书记指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年儿童中培育起来,家庭、学校、少先队组织和全社会都有责任。”[4]目前许多地方和学校,越来越关注家庭教育。但从全国看,家庭教育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只是就学校教育论教育的现象还很普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过程,家庭教育作为人生起点的教育,直接关涉一个人一生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对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全社会都有责任。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作为家庭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在社会组织、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各级教育、妇联、社区等家庭教育最直接的管理部门,要理顺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主体责任明确、分工有序的家庭教育管理机制;三是充分发挥教育部门和学校作用,推动家校共育、家校融合;四是各级宣传机构和新闻媒体要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加大宣传家庭教育先进典型,曝光家庭教育不良现象和不科学行为,弘扬和提升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于人民群众社会生活之中,渗透于家庭建设、家庭教育之中,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才能发挥巨大的文化力量、价值力量、精神力量;只有汇聚成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才能为国家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共圆平安、健康、幸福的家庭梦,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