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赏之有法,识之有度

  • 投稿周冲
  • 更新时间2017-06-06
  • 阅读量188次
  • 评分4
  • 97
  • 0
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和苏霍姆林斯基都曾提出赏识教育。赏识教育能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品德良性的发展,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在大班额班级中,庞大的学生数加大了德育教师管理和教学的难度,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全面了解学生,往往顾此失彼,存在着赏识角度不全面、赏识对象单一、赏识时间不充分、赏识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因此,在大班额班级中,开通全面赏识的渠道,巧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拓宽赏识教育的角度,才能让赏识教育真正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强大助力。

一、搭建赏识合作学习平台,开拓赏识教育渠道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与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师生彼此的信任与激励促进了心灵的交流、知识的碰撞,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随着品德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都能达到良好的互动。要实现良好互动,合理赏识平台的搭建尤其重要。在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乡音乡情》的课堂研讨中,教师通过视频欣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拍胸舞的魅力,而后通过采访式的问题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虽然教师尽力地做到以生为主,然而却没能引发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发言面窄,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没能被调动起来,只是沉默地聆听着,更像是课堂的旁观者,教师的赏识像蜻蜓点水般一掠而过,短暂停留在几个学生身上。学生整体对乡音乡情的认识如何、建立了什么样的价值观,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知晓。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任课教师在课堂二次重建时组织学生搭建了赏识合作学习平台,将全班分成九个小组,每组6个人,精心设计了《乡音乡情》小组学习单,学习单里除了与课程紧密相关的问题外,还设计了专门的赏识部分,共有4部分。1、在小组里轮流做一下拍胸舞的动作,看谁模仿得最像。请为模仿得好的同学点赞。2、请为积极发言的同学点赞。3、请为认真倾听的同学点赞。4、老师的鼓励。课堂中安排组长为积极发言的组员盖上奖励印章。教师发现:每位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活动中,讨论热烈而精彩,学生们在之后的收获感言里写道:和小组的伙伴们一起学习收获可真多呀!没想到平时最不爱发言的同学也能说出这么精彩的话,这样的学习真有趣!第二次活动,教师利用分组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受赏识的机会,小组之间的赏识活动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赏识活动互相交融,使得人人都有机会发言、表演并且得到及时的赏识,活动引导着学生用一双发现真、善、美的眼睛去观察同学、赞美同学、包容同学,无形中建构了融洽和谐的德育课堂。通过课堂研究我们发现:面对大班额班级,搭建有效的合作学习平台能够开拓学生受赏识的渠道,增加学生受赏识的几率,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课堂上受赏识时间不够、受到赏识人员不多、赏识与被赏识角度不到位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受关注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谱写赏识课堂三部曲,以赏促识提高学习实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学生也不例外,甚至更需要赏识来激励他们积极向上。詹姆斯还认为,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0/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课堂中的赏识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可有可无的,巧妙合适的持续激励能够使学生干劲十足地学习,充分发挥其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如何将学科教学与赏识教育巧妙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呢?实验表明:动机十计划十行动=成功。在我们的课堂中,将赏识动机、赏识计划与赏识行动有机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做到课前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赏识动机,制定赏识的计划,课中进行赏识行动,课后总结得失,延续赏识,使赏识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德育课堂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在大班额班级中,这种有策略的赏识尤为重要,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在大班额班级中,学生怀着赏识他人和被他人赏识的共同目标参与课堂活动,在愉快的赏识氛围中学习、发展,共同进步,课后得到同学和老师中肯的评价和激励,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学生更加遵守课堂纪律,更愿意与人合作,解决了班级人数多带来的浮躁感,促进学生文明地活动,积极地动脑,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以品德课《奇妙的影子》为例:课前,教师鼓励学生:“影子的秘密可多了,哪一组合作得最好,既能用科学的方法找出影子的秘密又能用明亮的眼睛发现小伙伴的优点呢?让我们来比一比,评出我们班的‘探索小能手’和‘闪亮小眼睛’!”教师的话成功地调动起了学生的赏识动机,教师趁热打铁,出示“向日葵金币”评价表,让学生了解小组赏识方案。以下是赏识方案的几个小目标:1、在小组实验中,我是按要求完成任务哦,我真棒;2、我能和小组同学互相配合、互相帮助,我真能干;3、今天,我发现了( )同学的优点,我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将育人小目标隐藏在赏识方案之中,利用方案中设置的“自己对自己的鼓励”“小伙伴的赞赏”“老师的肯定”“家人的表扬”引发学生去靠近目标,达到目标。课中,学生分组实验并为同学的进步和出色表现送上奖励。课后,学生填写向日葵金币评价表并进行活动小结。

教师在回收并统计学生评价表后发现,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大多数学生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们在活动中找到了自信,学到了本领。有个学生这样写道:通过这节品生课,我发现了我的同桌虽然调皮但动手能力挺强的,如果老师没有让我观察同学的优点,那我可能就没有这样神奇的发现了!还有个学生这样写道:我以为没人会欣赏我,没想到得到了两枚小伙伴送的葵花币,同学夸我做事细心,说我不会打扰别人思考,是最佳合作伙伴。这节课让我懂得怎样和同学合作,我会更加努力的!以上的结果表明,教师运用课堂赏识三部曲是成功的,课前赏识动机的调动、赏识方案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建立起对课堂的期待并确定了赏识目标及赏识标准;课中通过互赠葵花币进一步促进小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受赏识的几率;课后通过学生的小结引发学生自我反省,达到赏识教育激励学生、促进学生行为转变的良好教育效果。

三、编织多维赏识角度,塑造和谐班级氛围。

1、关注良好学习品质,多角度赏识学生。传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终结性评价,最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评判一个孩子的好坏。社会需要的人才多种多样,成绩的好坏与否与学生未来能否为社会做贡献没有必然的联系。道德水平的高低则决定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要通过教师的发掘与赏识,使学生能感受到自身和身边的美,学生就会更加理解美、珍爱美,最终能创造美,从而构建美满人生,创造美好的世界。因此,教师应该善于发掘和赏识学生的优点,从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转而重点关注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养成,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从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转为侧重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和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品德教学中,要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与态度,有良好的行为与习惯,再来检验其是否掌握知识与技能。从这几个角度出发,为学生设置适宜的目标,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鼓励学生个人以及团体为之努力,精诚合作,获得成功,收获自信、勇气、友谊,并形成良性发展,使学生个人及所在的学习团队都获得进步,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

2、师生、家长共同赏识,不同角度激励发展。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包括学校与家庭,师生、家长应该联手创设赏识的氛围,使学生感受来自于老师的关怀与指导、同伴的鼓励与肯定、家长的呵护与鞭策,在充满爱与关怀的环境中健康发展。这种多维赏识对特殊的学生帮助往往效果更显著。在小学校园中往往有那么几个孤僻的孩子,因为这样那样的坏毛病使得同学们敬而远之。学生小奇(化名)因为喜欢打人被同学孤立,老师让几个合作能力强的学生和他组成六人小组,一次创编诗歌比赛,他才思敏捷,很快写出了一首很有韵味的小诗,小伙伴们都说他写得好,这把他乐坏了,一下子就和小伙伴亲近起来,小伙伴又配合着他编排了表演动作,老师不仅当面表扬了他和整个小组,还在家长会上重点夸奖了他,家长回去后对他说:“你的老师和同学都很欣赏你,如果你能和同学们和睦相处,那就更受欢迎了。”经过这件事,小奇的行为发生了神奇的转变,由原来的桀骜不驯变成了温顺听话,攻击性行为也收敛很多,这就是多维赏识的力量。为了加强赏识连锁效应,各科教师应联手创立一个评价网络,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为主建立评价标准,“葵花币”各科通用,有赏有罚。家长也可以登录该网络平台奖励自己的孩子,做到家校赏识教育的密切配合。班级、学校、家庭的密切联系健全了评价体系,为赏识教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乐于与人合作的生活态度,建立了追求进步、乐于助人的风气。这样的赏识活动操作方法便捷,适用于大班额班级,既是为小学生“量身定做”的激励方案,也是给家长参与教育提供的平台,更是教师引领课堂的有力抓手。

“赏之有法,识之有度”,大班额班级德育课堂中的赏识教育,在赏识平台的建设下,赏识步骤的保证下,家校不同角度的关注下,健全了赏识教育机制,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大班额班级里的教育死角,使得每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滨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