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数学游戏促进思维生长

  • 投稿Sear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334次
  • 评分4
  • 33
  • 0

周姝

数学本身的简洁、抽象、概括性与数学思维方式严密的逻辑性,固然是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的原因之一。但不可否认,做为数学教师的我们,过度地强化知识、技能,忽略了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情感体验,变相促使学生直面冰冷的知识,也是让数学失去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一问:什么是游戏?它是否能够与数学的学科特性有机结合?游戏的两个基本特性与数学学习中所需要体现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与情感的体验有着令人惊喜的合拍。德国生物学家谷鲁斯认为,游戏不是没有目的的活动,游戏并非与实际生活没有关联。游戏是为了将来面临生活的一种准备活动。拉夫·科斯特(索尼在线娱乐的首席创意官)则提出:“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那么,数学游戏就应该是在快乐中学会数学的本领,是一种以游戏为载体、数学为核心的学习方式。

二问:怎样设计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数学课堂中的游戏设计必须明确两个核心要素:一是数学性;二是趣味性。缺乏数学性,数学游戏将失去其本质的核心目标,为玩而玩;而没有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则会失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义,穿上新鞋走的却仍是老路。因此,兼顾两者成为设计数学游戏必须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策略一:知道“为什么玩”比“玩什么”重要

数学课上的“游戏”与生活中的“游戏”是有着本质区别的。生活中的“游戏”重有趣,以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而数学课上的“游戏”虽然也是以趣为载体,但目的却是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数学思维。因此,设计数学游戏时,首先应该明确游戏的目标,以哪些数学知识为基础,发展学生什么样的思维品质。

《手指碰碰碰》游戏是在一(上)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后设计的一节活动课。通过游戏提高学生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的正确率和速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这个游戏的目标包括:一是巩固计算。在游戏过程中,学生通过手势进行计算练习,巩固已经学过的20以内的加法计算。参与游戏的学生既是选手又兼任裁判,为了争取获得游戏的胜利,参与游戏的双方都需要特别关注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二是发展思维。在游戏过程中要想获得胜利,不仅要让自己尽快算出“十”,同时也要尽可能阻止对手算出“十”,这时就像下棋一样,运算不仅仅只是手指相碰算一算,每一次都要提前考虑下一步甚至下下一步,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策略二:知道“怎样玩”比“胡乱玩”有效

在“玩”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不能一蹴而就,这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由易到难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引领着学生主动投入到游戏活动之中。在《手指碰碰碰》的游戏中,我设计了“小手动一动”、“规则想一想”、“脑筋转一转”、“手指碰一碰”和“经验谈一谈”五个环节。

1、掌握“玩”的基本功才能玩好。肢体语言是人与外界沟通的一种主要手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思维形式仍然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这促使我们选择用肢体语言作为游戏载体。

2、明确“玩”的基本要求才能玩对。数学与游戏都有需要遵守的“规则”,这也是两者的共通之处。了解规则、熟悉规则、掌握规则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游戏的认识,逐步形成游戏中所需要的技能。

策略三:“边玩边想”才可能“越玩越棒”

数学游戏的基点是数学,数学游戏是基于数学知识而开展的数学活动,是为学习数学而服务的,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有趣,不仅仅在于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一点,应作为数学游戏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在数学游戏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准确地选点和巧妙地点拨。

1、有困难才能有创造。熟练游戏的方法,仅仅只达到会算,怎样激发孩子进一步深入地思考?我通过设置障碍,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5、5、3、2”这个小朋友两只手上的数都是5,他应该怎么碰?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与同伴的模拟操作发现,这个小朋友无论怎么碰,下一步都是他的对手赢。“现在,你知道他为什么不知该如何算下去了吗?”这组数的练习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到在游戏过程中需要在思考自己怎么碰时要多想一步,不仅要想自己该怎么算,还要思考下一步对方会怎么算。

2、要选择才会多思考。通过玩游戏,我们希望孩子们不仅能够正确计算,更要能够进一步思考碰对方的哪只手更有利,会预测对方碰自己的每只手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并判断碰对方的哪只手对自己获胜更有帮助。

数学的精髓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数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数学的灵魂。我们所设计的数学游戏应是以数学知识为基点,以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为目的的。我们希望学生能在“玩”中真正做到“转思维”,真正实现玩“转”数学的理想。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银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