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教育管理正文

打破常规的教学探索

  • 投稿雨人
  • 更新时间2015-10-09
  • 阅读量623次
  • 评分4
  • 77
  • 0

——论思维导图对化学课堂创新教学的影响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每个单元有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僵硬地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固然可以完成教学目标,但可以想象,这样的课堂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无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知识的灌输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形成优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塑造科学的思维方法。

一、立足教材,理解化学新课程标准

初中化学内容标准包括五个一级主题,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从第八章《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开始,学生从无机物的世界走向了有机世界,而有机物的学习涉及较多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可能系统、全面地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营养作用,所以教材涉及的相关知识点较少,几乎都点到为止,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章的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创新理念,对比新旧课堂设计

基于上述教学目标,笔者觉得对本章内容的教学设计可以打破传统,另辟蹊径。传统的化学教育强调知识和技能目标,忽视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在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第八章的教学设计一般分为四课时,分别是《什么是有机化合物》、《糖类和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和本章的归纳总结。这样的教学设计较为陈旧。既然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接触有机化学,笔者认为可以打通本章所有关节,将知识点糅合,把三节课的内容融汇于一节课。

俗谚称:一图胜千言。用一张图将诸多信息联系起来,再通过文字,线条,图形,色彩等加以表现,构成各个信息节点,然后发散开来,最终形成一张思维导图。其优点在于,充分利用图形工具,整合信息资料,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因第八章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前可以请学生预习,将本章的内容通读一遍。然后请学生用彩色笔绘制出自己的思维导图。在上课时通过投影,让2—3个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导图讲解给同学们听,其他同学根据他所讲的内容进行提问,请他回答。如果回答错误或无法回答,教师再加以补充修正。最后每个学生就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并呈现在课堂上。

思维导图之一:

上图是某一学生所绘的思维导图,他以“有机物医院一日游”为题,通过不同的有机物体检来归纳每一种物质的性质。图中一群有机物从汽车下来奔向医院,有一对母子看到了,孩子问妈妈什么是有机物,从而解开有机物的定义。接着四种不同的有机物分别去诊室体检。在各个诊室,有机物的“来源”,“特点”,“组成”在医生的细心问诊下,一一得到解答。纵观这张图,它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本章的重要知识点。值得一提的是,在各个诊室的门口,学生还安排了导医来补充讲解知识点,这个很有创意。

三、反思课堂,体会新颖教学模式变革

学生的感悟:课前,我们遵照老师要求,每人制作了一张思维导图,在制作过程中,我们不仅预习了这一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使我们自主学习化学,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秘,又培养了我们发散性思维,提高了创造力。课堂上,老师走下讲台,同学走上讲台扮演老师,同学指着所绘图案,手捧课本,我们聚精会神听他讲课,他那稚嫩的声音,使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更为活跃。知识就这样在笑声中烙印在脑海里。我们在听课的同时,扩充着自己的导图,思路也愈加清晰,记忆愈加深刻,所有的知识都浓缩为一张纸,一张图。这堂课上得分外精彩有意义。

教师的感悟: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是终点。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主次难点的把握还要依赖教师,教师要精心归纳,然后将学生的思维导图一一面批。虽然工作量很大,但是学生得到了锻炼,通过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悟,比老师单独讲解更为深刻,知识掌握得更牢靠。

从课堂气氛来看,整个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踊跃提问,上台讲演的学生也是有板有眼,幽默的表达会引来哄堂大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从课堂效果来看,2—3个学生,用2—3张不同的思维导图,讲解相同的知识点和体系,既可以巩固知识点,又可以克服枯燥的课堂灌输。从学习效果看,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能讲给别人听的学生,学习的效率最高,因此这种新颖的课堂模式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是很有帮助的。即使只有2—3名学生上台讲演,其他学生也可以通过听讲,认真比较,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达到“练”的目的。

从课堂角色来看,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真正起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的作用。一直以来教育界都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导课堂。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完全把课堂交给学生,是一个好的开始。学生教师角色互换,教师的角色转为“引导者”和“监督者”,学生上台授课,教师在旁边引导话题展开和内容叙述并且监督课堂纪律,随时纠正不当的课堂行为,确保课堂的教学秩序。由于学生授课内容的不可预见,比如思维导图的内容千差万别,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绘制的导图加以引导修正,所以工作量不是减少,反而增加了。课上纠正偏差,课后单独指导都表明教师的角色由课堂内转移到了课堂外。这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丰富了课堂形式,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相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