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喜人的变化,然而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笔者时常发现,在许多课堂的小组讨论学习中,由于教师没能精心选择和设计问题,使得学生的讨论看似踊跃积极、热闹非凡,实则流于形式,经常无果而终,费时而低效。这种为动而动、学生乱动的现象是造成当前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追寻智慧高效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功能,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动而有效”,笔者进行了“微辩教学”的实践探究,几年来受益匪浅。
微辩教学具有以下鲜明特征:课堂辩论时间不长,多为5-15分钟,自由而灵活;辩论内容具有针对性,涉及到某个具体的字、词、句,为全文主旨的深入理解做好铺垫;辩论的形式相对灵活,学生可以举手发言直抒己见,也可分组(可事先统计,根据意见的异同分组)展开大辩论,最后由学生或教师总结观点;辩论规则并无变化,但突出强调语言使用得分寸和文明得体。
一、实施微辩教学对创建高效课堂的价值意义
(一)以辩促动。微辩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他得用眼搜寻答案,反复翻阅文章;用笔在文中划出自己的依据,进行筛选、整理、归纳,还要写下组里集思广益的观点;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或组里的意见,听完对方的回答,要立即做出判断,指出对方错误之处,说出错误的原因,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双方唇枪舌剑,整个过程对学生的思维来说是紧张的、兴奋的,学生就不会像以前那样被动,无论观点是否正确,站起能自圆其说就是战胜了自己,并在辩论过程中逐渐充满自信、快乐。
(二)以辩激趣。微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些小辩题有的是收集的学生在预习时产生的疑问,有的是学生平时易错和难理解的地方。这些小辩题有质疑和探讨的价值,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所以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这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探胜。一旦学生能在课堂中激发出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在辩论过程中,课堂掌声不断,高潮迭起。
(三)以辩提能。微辩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思维能力。微辩是一个对知识去伪存真的过程,这就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易混淆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筛选,能寻根刨底地找到阅读的依据,并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微辩也提高了教师对文本的研读能力和课堂组织能力。老师在选辩题前,要筛选重难点,翻阅大量备课材料,整理各种教学设计,看是否有主问题能贯穿其中,选出有辩论价值且与学习目标紧密关系的辩题。有时学生会对无关的语句进行过多地讨论,老师得加强对重点文本的引导;有时学生辩论时语言过于偏激,教师就要加强对语言分寸的引导。
(四)以辩达效。语文课堂不能面面俱到,遍地开花,这样对初中生来说学习目标反而不明确,效率低下。老师可以把辩题作为“切口”,集中力量来解决一个教学难点,然后个个击破或逐层深入,这样才能创建语文阅读的高效课堂。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实现了由“辩”一种形式到多种能力的锻炼: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辨析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逻辑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选择好的教学形式,就能够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快速达成学习目标,创建语文阅读高效课堂。
二、实施微辩教学来创建高效课堂的方法途径
“理不辩不明,事不鉴不清。”实施微辩教学的核心就是找准辩题、辩点,辩“小”而明“大”,达四两拨千斤之效。其常有以下几种样式途径:
(一)辩词义。在《天上的街市》中,“那朵”流星和“那颗”流星,哪个更好?有的学生赞同用“颗”来修饰“流星”,一般表示较小或较远的物体,但细心的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朵”一般来修饰花,那么,流星和花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找到材料来解释:流星飞进大气层,跟大气发生摩擦而发热爆裂发光。由一固体爆裂成许多小颗粒,形成了上小下大的喇叭花状,外形似花,自然就可以用“朵”来形容了。有同学说,流星像花儿那么美,营造了牛郎织女那样幸福、祥和、美好的气氛。笔者认为,学生对诗的想象和联想有更深的体会:用一个“朵”字给流星描绘了一幅画。
(二)辩句式。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中,“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我想那隔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笔者把“定然……定然……定能”改成“也许……也许……也许”,请同学们选择哪个更好。赞成用三个“也许”句式的同学认为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不自由、不幸福的,他们受着王母娘娘的管制,只有每年七月七日之夜才能在天河的鹊桥上相会一次。赞成用三个“定然”句式的同学认为郭沫若按照自己的理想,大胆改造了这个故事。牛郎织女解放了,他们在浅浅的天河中,骑着牛儿自由自在地来往,表达诗人对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坚信不疑,对这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劳动人民能过上这样生活的美好祝愿。
(三)辩细节。在《风筝》中,“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到底小兄弟忘却了还是故意装作忘却了?有的同学选择忘却了,因为文中“‘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时间过了那么久了,他自己也忘了。有的同学说小兄弟“惊惶地站起来”,“瑟缩着”,“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他当时非常伤心,是故意装作忘却了,不让哥哥感到愧疚。笔者进一步提问:以上哪种情况能让“我”减少点内疚感呢?最后学生发现,如果小兄弟故意装作忘却了,宽容了“我”,那倒是“我”愿意接受的。但如果小兄弟真的忘却了,“我”得到是“全然忘却”和“毫无怨恨”,那么“我”就彻底绝望了。小兄弟明明是受害者,却全然不知,反倒觉得那是应该的,体现了当时中国人的麻木与可怕的遗忘,这才是真正的“精神的虐杀”。可见,通过这些细节微辩,可以推敲出作者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四)辩意境。在《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与“绿藤小树水鸭”相比较,哪句更美?有的同学认为“绿藤小树水鸭”也很美,“水鸭”让人想起“春江水暖鸭先知”,和“小桥流水人家”在一起共同描绘江南水乡美景。有的同学则认为“枯藤”写出了青藤枯老、黄叶落尽。“老树”,饱经风霜的老树叶子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和树干,非常萧疏,有凄凉之美。哪句更符合当时作者的心境和经历?有位同学说“昏鸦”,乌鸦觅食一天,在黄昏时精疲力竭,幸好找到栖息的地方,回家无望与有巢的鸟雀形成对比。“绿藤小树”描绘的是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表达欣欣向荣和喜悦之心情,完全没有悲伤、凄凉的氛围,和整个诗的意境不贴切。 (五)辩形象。在《石壕吏》中,杜甫为什么没有阻止老妇人被征,他是不是一个软弱的人?有同学说他不软弱,因为文章字里行间都体现着作者对官吏残暴的揭露,对百姓痛苦的同情。但是也有同学说他没有亲自劝阻官吏,而是躲在一边,这种同情是虚伪的、假的。笔者进一步提问:杜甫为什么这么矛盾?这种矛盾真实地反映了杜甫内心地的痛苦:杜甫既想解救老妇人,又想表彰老妇人主动服役的行为,因为在当时看来需要有人保家卫国来平息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安宁。关心则乱,所以他愈能体会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疾苦,愈是内心痛苦,愈是犹豫。
(六)辩结局。在教学《孔乙己》时,“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觉得是“大约”死了还是“的确”死了?有同学说孔乙己腿未被打断,他的生活已很艰难,腿被打断以后,就没有经济来源,又得罪了举人老爷,而且又爱喝酒,再加上从此再也没来,说明他的确是死了。有同学说这只是咸亨酒店的伙计在猜测,因为谁也没有看见孔乙己死了,谁也没有听到过孔乙己死了的消息。“大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作者含糊其词,他的目的何在?最后同学们得出结论:人们根本就没有关心过他,虽然孔乙己的可怜之处有可恨的地方,但他是穷苦劳动人民的一员,那些高高在上嘲笑他的人,把他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但他们自己却没有任何比他优越的地方,明天的自己也可能就是孔乙己,同时劳动人民应该帮助和关心自己受苦受难的同胞。
三、实施微辩教学来创建高效课堂的基本原则
(一)要注意引导,由易入难
刚上初中的学生对辩题感兴趣,但有的学生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对文本的情节不熟,对一些细节咀嚼不透,甚至对文本的中心把握不准,所以根据字不离句,句不离篇,首先让学生学会查找显明信息和隐藏信息。其次,找到准确位置后,可以筛选关键的词和句来回答。最后,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假以辨析,在查找——筛选——辨析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先布置辩题,让学生有一个准备过程,通过课堂“实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要找出疑点,巧设辩题
有的文章有很多疑点,哪个疑点更适合做辩题呢?这就需要老师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文本,高瞻远瞩,选一个重要疑点。这个疑点应该是解读文本的一个切口,通过这个切口的讨论可以由表及里地解读文本的深层思想和情感。然而辩题提问形式太直接,学生能一眼看出答案,就缺少探究兴趣,所以找出疑点后,怎样设置辩题才能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呢?就如“陶渊明为什么没有好好种田耕地”和“陶渊明想不想做一个好农民”,两个选题的问法不一样,但后者更能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三)要鼓励表达,多角度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太善于表达的学生,可以朗读课文有关的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亮点,多鼓励和表扬,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对错误或表达不当的观点,不要马上否定,切忌急于讲解,教师在辩论时要扮演“裁判”的角色和“教练员”,而非“运动员”,看看学生还有哪些自己的看法,给学生提供直抒观点的平台。最好通过其他学生的纠正和分析,让观点片面、错误的同学心悦诚服并且改进。多角度评价可以分为:声音响亮清楚,语言表达流畅,依据查找正确,逻辑分析能力强等,还可以设置奖项,如进步奖、文明奖、优胜奖。
(四)要全员参与,有理有据
在辩论时,有些同学只是默默地坐在旁边,充当旁观者,别人发言热烈,他却置身事外。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先给学生分组,或分层布置任务,特别强调预习工作,也可先把辩题告诉他,让他课前多准备,到辩论时,让他先回答问题,使他获得参与合作的成就感;还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没有回答的学生尽情书写自己的想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辩论语言的文明。初中学生刚接触小型的辩论,往往会在双方辩论中口不择言,甚至使用过激的言辞,教师一定要把语言运用、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等良好的辩论素质当作一种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培养,加以规范,并强调一定要不离文本,有理有据。
(五)要说写结合,提高写作
可以分层布置写作,语文较弱的同学可以对这节课的辩论进行整理和归纳;语文稍好的同学可以写读后感,程度好的同学还可以结合其他文章行比较赏析,如:《我眼中的杜甫》。能说不一定能落实到写,这样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也可把写下来的内容作为写作的素材。有同学就在考试作文《我变得自信了》中提到:“我本来不太自信,不爱说话,后来,我发现我主动举手发言了。而我的作文总是只有四百多字,写不到字数,现在我把课堂发生的一些事写下了,竟然达到班级作文的均分。我发现我变得自信了,我渐渐喜欢上语文课了。”笔者会坚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寻找并积累微辩的辩题,继续总结微辩教学的方法,激活课堂,创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马远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罗岚.优化课堂结构,构建高效课堂[J].吉林教育,2009,(02).
[3]周杏念.浅谈初中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
(裘菁菁 浙江杭州市行知中学 310000)
巧设微辩教学,创建高效课堂
- 投稿韩东
- 更新时间2016-01-06
- 阅读量920次
- 评分4
- 赞79
- 踩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