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杰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方法多样,但究其根本,离不开诗词的载体——语言,而作为古诗词的言语系统是声韵丰厚的,笔者针对诗词语言的本质特征提出实践性的方法——“吟赏教学”,一方面立足于传统,一方面实践于教学,希望做到有益传承,有效教学。
首先,激趣——教学的锁钥。
唯有让学生有兴趣,方可引领他们进入吟诵的大门。在教学中先有意让学生观看和聆听一些老先生的吟诗视频和音频,在欣赏中由不接受到慢慢产生兴趣,并利用马鞍山市每年一度的吟诗节活动给予学生欣赏的平台,甚而产生对本土文化的骄傲感。接下来可以在必修课的诗词单元教学中引入一些诗词的吟诵范例,投石问路般地预留审美空间。同时同步在校园内成立吟诗社,丰富校园文化,定期开展社团活动,拓展语文课堂外延,以吟诗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其次,晓声——教学的础石。
此处的“声”有表面的声即“四声八音”,四声即平、上、去、入,汉字的每一字都有高低抑扬的升降调,虽然有连音的变调,但声调基本固定,有高低、长短、强弱之分,平为平声,上、去、入三音都为仄声。在诗词中,平仄相间,四声递用,形成诗词的声韵美。所谓“八音”,是八个音阶,就是将“四声”再进一步细分为阴、阳两组,阳声有上扬的现象,触动声带较为沉重,是浊音;阴声为清音。在具体教学中,八音一语带过,不可深究阴阳。四声作为古诗词的入门,应讲明讲透,在四声的教学中,就可“声情吟赏”。关于四声如何吟,要教会学生先背诵明朝释真空先生的四声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在背诵四声歌诀后,反复训练学生的四声意识,感觉四声的语言美,在语言美中品味古诗词中的四声递用。
“声”还有深层的“格律”之声,在“晓声”这一环节中尤为重要,格律诗的平仄规则要讲透,在具体讲解时可以杜甫诗为例,让学生标出平仄,感受基本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然后分清仄起式和平起式,弄清唐代近体诗以来对于声音的严格要求,在格律章节讲解时,可结合学生的写诗来落实。
再次,授吟——教学的肯綮之环节。
授吟最为必要,是因为只有强化学生的学吟,才能真正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吟诵专家盘石老先生认为吟有吟诵、吟咏、吟唱,他区分三者是从音乐性的角度进行区别的,他认为吟唱最有音乐性,吟诵和吟咏因人而异,千人千调。的确如此,不论什么诗词,几乎是每个人一种风格,叶嘉莹先生也说:中国诗的吟唱有个基本的原则,就是掌握了平仄的声调,还有它的停顿、押韵等顿挫的节奏后,其他高低长短都可以自由发挥。
广东的小学吟诵教育专家陈琴先生归纳出她自己的近体诗吟诵规则:平长仄短入声急,依字行腔气要匀;一二声平三四仄,平声吟长仄略短;分清音步辨入声,依字行腔尾音缓。其中她认为不必过于教条,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吟出诗歌的音步即可。南京的陈少松老先生认为就一句的吟诵而言,语调往往呈现出一定的曲折性,这是构成古诗词优美旋律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在具体吟诗时便引导学生遵循声韵的规律,自由发挥。吟诗最重要的是“因声求气”,如果学生能根据“声”来感受诗词的格律美,就已经达到教学目的了。
总体而言,可采纳秦德祥先生概括出的吟诵音调三条基本规律:平长仄短,平高仄低或平低仄高,平直仄曲。在不断授吟过程中让学生反复体会这些规律,可提供参考吟谱,也可不用,只是口传心授而已。
最后,悟情——教学之枢纽。
把握了声,感受了吟,自然会赏其中的情。“情”,包含喜怒哀乐,爱憎好恶。古诗词都是作者表现情感的文字,不管是民歌,还是文人诗词,都可以寻到情感的烙印。在此处用“悟”字,是因为高中的学生已具有对古诗词的初步审美心理,教师如果在课堂上稍加点拨,很多情感学生都可以达到顿悟的。佛学中言顿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么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顿悟,不更是教学的极大智慧吗?“声情吟赏”便是最便捷地打开顿悟之门的钥匙。因声情吟赏,教师无须多言,韵律美和音乐美自然显现;因声情吟赏,学生边吟边品,凡此种种情感,皆在内心了然处。
激趣——晓声——授吟——悟情,环环相扣,如果在教学中实施得灵活自如,自然可以实现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作用。
作者单位:安徽马鞍山市红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