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增强语文教学美感的尝试

  • 投稿醉上
  • 更新时间2015-09-29
  • 阅读量672次
  • 评分4
  • 99
  • 0

谢红云

美感是人们从美的事物反映中而得到的美的快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语文教师只有善于发现美、捕捉美、创造美,把形式美描绘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把内容美输入到学生的心泉,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和神韵灵性。笔者根据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就语文课堂教学的美感,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摇营造美的氛围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好与亲。”课堂教学审美原则之一是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教师有意识地营造一种优美、和谐的艺术氛围,是激发学生美感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不同的风格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以拨动学生的心灵,叩响他们审美的琴弦。如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在创设情境中设计这样的导语:“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涌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北宋大文豪苏轼,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后人传唱。”这样的导语可以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去。

二、加强诵读?摇品味美的意蕴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感的主要特征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快感。”语文教学要达到“其乐融融”的审美境界,在赏心悦目的教学过程中陶冶学生情操,就必须进行美读教学,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声音,把作品的意境、情感、神韵出神入化地渲染出来。

在诗歌教学中,根据诗歌音单韵美和节奏感强的特点进行美读,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那只能意会的“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尽在一读中得之。在朗读《再别康桥》时,若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音乐,那么康桥的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面,就会如在眼前,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诗歌仿佛插上了翅膀,充盈着内在的生命力,承载着情感起伏的灵性。那种对康桥的依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奈和惆怅,使学生不自觉地走进了感情的世界,和诗人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更深地理解了康桥对于徐志摩来说的重要意义,这里是他心智、情爱以至他诗歌精魂的摇篮。对于一篇文章,教师在美读时,要依据对文章的感受和理解,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语调里真实地传达出来,让学生身与心同,怡情悦性,对课文形成深刻的领悟。

三、注重诱导?摇激发美的情感

现代美学家朱光潜说:“有审美的眼睛才能见到美”。语文教学就是审美的“眼睛”。在欣赏、品评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善于诱导,让学生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把储蓄的话里的意思和情趣都体味出来,使学生明辨是非、真假、美丑、善恶,获得正确的审美认识。教师在诱导时要适时抓住知识重点、难点、疑点,运用生动、新颖、有趣的语言作精要的揭示、点拨、启发,激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教授莫泊桑的《项链》一文,在文章的结尾处,教师可以这样巧用空白艺术,“玛蒂尔德得知那串项链是假的时候,她会怎样呢?请同学们设计这之后有几种情景。”这样的诱导使学生在拓展想象中训练了思维能力,加深了对作品内容和理解和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也使学生从审美的最初层次——情感形象的感染,进入到对深层意蕴的把握。

四、启迪想象?摇再现美的情境

叶圣陶说:“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想象。”要想真正感知作品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理解文章的形象、情趣、意蕴,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诗眼)或关键性语句、语段,借助联想与想象,发挥学生的主观创造性,再现作品情境,感受作品意境,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如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老师适时分析点拨,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仿佛看到了万里长江波浪涛天、滚滚东流的壮阔景象,从而进一步领悟到词句雄奇阔大的意境美。教师要紧紧抓住关键性词语,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展开想象,从而知其深意。

语文教学要跟上时代步伐,还应该通过电化教学、多媒体手段,让美直接展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想象,诱发美的情感。如教授《滕王阁序》一文,可以播放电影《王勃之死》片段,重现王勃挥毫落笔于滕王阁留下千古名篇的瞬间,不须要教师多讲,学生从画面中就能感受到滕王阁的雄壮美,年少气盛的洒脱美,对客挥毫快意直书的酣畅美,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的意境美。再阅读作品,使学生感到文章锦绣,让人含英咀华。学生通过感受、体验得到感情的共鸣、审美的享受。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