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凤
《雨说》为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副标题是——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这是现代诗人郑愁予写于1979年的一首清新而活泼的诗歌,时值“文革”之后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年代,作者化身为多情的“雨”,向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尽情地倾诉着心中的“爱之歌”,诗歌细腻温润、欢快喜悦,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爱、对祖国未来的美好祝福。喃喃细“雨”充满了童真童趣,有着多重的审美内涵和象征意味。在教学时,教师须摒弃所谓“标准式”的刻板解读,让学生充分展现审美个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自在地沐浴并享受滋润大地、温润心灵的春雨,在“雨”中“笑”起来,正如诗人在这首诗歌中所写的主旨句“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一、盼雨——枯苗望雨的心灵等待
课堂导入是一门艺术,精心的导语设计能够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本文的教学由朱自清的《春》导入不失为一种自然而贴切的设计,学生们对朱自清的《春》开篇的经典文字耳熟能详:“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雨说》的开篇与《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移情于景,都采用了拟人手法表达出对春天的翘首盼望之情;所不同的是前者更突出雨前和雨后景象的对比。作者在这一节铺陈了多个意象:禁锢着种子的田圃、失去牛羊踪迹的牧场、留滞着游鱼的鱼塘、喑哑不成调的小溪,这些失却了灵性和活力的形象传达着对自由生命的强烈渴望,唤起人们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无限憧憬。在教学中自然地导入,能够不露痕迹地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期待,全身心地投入到积极的、开放的审美状态中,在经过枯苗望雨般漫长的心灵等待之后,怀揣着迫切的愿望展开双臂,拥抱春天的使者——“雨”的翩然而至,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二、听雨——细“雨”喃喃的真情述说
语言文体的欣赏、形象的再创造和审美意蕴的领悟是实施语言艺术美育的途径。诗歌作为最凝练的语言艺术本身就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用心去聆听雨的真情述说是审美体验的必然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通过音乐或者画面的渲染创设气氛以感染学生,丰富他们的想象,比如小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班得瑞的《春日》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本诗中雨的声音是温柔而甜美的,“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地”、“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这些美丽的句子像母亲亲切的呼唤和温柔的叮咛,不自觉地使学生展开审美联想和想象,从听觉向视觉、触觉挪移。雨淅淅沥沥地飘洒在天地之间,密密地斜织出丝滑细腻的银帘,细细的雨点洒在干涸的泥土中,小草儿、树叶儿青得耀眼。“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不需要大张声势,不需要电闪雷鸣,善解人意的春雨最了解孩子的柔弱和稚嫩,她悄然而至,生怕惊吓了孩子,以最细腻、最博大的爱心滋润着大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别打开油伞将我抗拒/别关起你的门窗,放下你的帘子/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这些热忱的诗句是作者希望孩子们在雨中尽情释放自由快乐的天性,沐浴着爱的春雨茁壮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伴着优美的音乐富有情感的朗读可化为春雨的喃喃诉说,轻叩着学生们的心扉,师生一起感受着诗人热忱的情怀,感受着春雨沁人心脾的芳香,感受着生命在雨中快乐成长的欢欣和喜悦。
三、读雨——自由烂漫的童真童趣
教学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有情感地朗读,音韵流转间情思飞扬,抑扬顿挫间扬志畅神。在教学中要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比如高声与低声的协调、重音与轻音的交错、长音与短音的节奏、男生与女生的和声等,引领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诗歌意境中。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犹如一个指挥家,学生们犹如由弦乐、木管乐、铜管乐、打击乐组成的交响乐队,师生共同演奏出一部莺飞燕舞、百鸟争鸣的春天交响乐。学生就是跳跃的音符,学生就是快乐的歌者,唱出心中绚烂的春天之歌。美是具有感染力的,诗歌是具有感染力的,一个洋溢着美感的课堂就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诗神、诗人、朗诵者和听众以及整个剧场,似乎都接受了“美的放射”,沐浴着诗神的情波,灵魂在瞬间进入“迷狂”状态,生出了翅膀并获得了情感的热力,张翅欲飞。
读雨的过程,是随着春雨轻盈的脚步拥抱自然的过程,是随着诗人温柔的呼唤全情投入审美意境的过程。在春雨的浸润之下,田圃的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抽发出了新苗,池塘里的鱼儿欢快地跳跃,哗哗的溪水唱着新编的洗衣谣……整个大地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雨说》全诗的语言浅白流畅,充满了童真童趣,适合孩子们快乐的天性。诗人怀着一颗炽热的童心,用孩子般的语言描绘春回大地的喜悦:柳条笑弯了腰,石狮子笑出了泪,小燕子笑斜了翅膀……乘着诗歌的翅膀,在课堂教学中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形象的再创造,比如“星星笑眯了眼、月亮笑歪了嘴、小河笑出了酒窝……”读雨,不仅读出了春天的绚烂多姿,更读出了自由烂漫的童真童趣,读出了妙趣横生的审美意境。
四、品雨——温润心灵的爱的春雨
品诗,要品意境,品意蕴。首先,诗歌创作讲究“诗眼”,王国维举了个例子来诠释“诗眼”对于诗歌意境的意义,他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杏花开放本是静态的画面,然而一个“闹”字则化静为动,呈现出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古典诗歌若此,现代诗歌同样也闪耀着传神的诗眼。就《雨说》一诗,一个“笑”字,可谓境界全出。在诗歌行将结束的时候,作者反复吟唱:“第一件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第二件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纵观全诗,“笑”字总共出现了有十次之多,笑是发自内心的快乐,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真意,作者强调的“勇敢地笑”是希望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勇敢地直面一切困难和挫折,满怀希望,笑对人生。这不仅是诗人的祝福,也是所有走过雨雪风霜的“过来人”对于孩子们最真切最诚挚的爱的祝福。
对于《雨说》中的“雨”的象征意蕴,一般的教材解析中是这样的:文中的“雨”不仅指自然界滋润大地的雨,还指政治上及时的春雨。这种解析固然凝练准确,然而从审美的角度而言,却缺乏生动和鲜活,缺乏形象性和感染性,因为美育要遵循个性化原则,不能强求学生接受统一的审美标准。因此,除了一般性的共识之外,要尊重学生在审美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彰显个性,敢于说出心中的所思所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那么,“雨”可以是什么呢?这是一个自由驰骋的话题,能够激活学生们的情感,尽情挥洒自由和个性。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们“勇敢地笑”,不必拘泥于“政治上的春雨”的深刻背景和解读范式,而是感同身受地说出在真实的生活中心中期待的那一场久违的“春雨”:也许是徜徉在美丽山水中的一次愉快的旅行,也许是一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彻底的减负,也许是在犯了错误之后老师理解和宽容的微笑,还亦或是父母给予的一个小小的独立的心灵空间,亦或是同学伙伴之间相互关爱的温暖……“雨”的丰富意蕴因为学生们创造性的解读而历历如绘,呼之欲出,自然之爱、亲情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无论雨是什么,她一定都是沁润心灵的爱的春雨,是学生们在内心期盼已久的那份美丽的愿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得到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只有珍视学生们的独特体验、理解和感受才能使学生释放潜能、绽放灵感和智慧,自由地唱出心中的“好声音”,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审美个性的个体。
语言艺术承载着不可替代的审美特质,语文课堂教学注定呈现着诗性之美。引领学生在阅读中体验自然,舒展心灵,领悟文学的审美意蕴,这与其说是审美教学的“任务”,不如说是审美教学的“乐趣”。祈盼新课程改革及时的春雨能够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能够让学生们“笑”起来,使语文课堂的美育一如文题《雨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沁润学生们的心田,沁润每一个正在成长的心灵。
参考文献:
[1]王一川主编.美学与美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光潜.朱光潜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李元凤 新疆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 8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