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新视角下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 投稿殷浩
  • 更新时间2015-09-06
  • 阅读量897次
  • 评分4
  • 15
  • 0

文/蔡可琴

【摘 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可见,阅读教学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成为现实,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文教学;阅读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我们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注意,笔者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引导学生加强情感体会

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将有声的语言注入读者情感的过程。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他们会读出自己的感情,读出字里行间的意蕴,读出文章的美感。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朗读要求的指导,让学生在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中体会文章的美感。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课文对月下荷塘描写的那三段就可以让学生体会。在月下荷塘那段,让学生依次找出描写的景物,对作者描写的顺序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再让学生想象各个景物在月光下的样子,那荷叶、荷花以及那若有若无的荷香都在飘渺虚无的轻雾里,让学生自己感悟出那种朦胧之美和作者那淡淡的喜悦。接着,在荷塘的月色和荷塘四周的景色部分,让学生找出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再次体会作者心灵暂时解脱的欣赏美景的淡淡的喜悦。同时,在朗诵的过程中,我建议学生自己在脑海里画一幅月下荷塘图,并配以恰当的颜色,符合作者那淡淡的喜悦。在朗读到文章那句“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再让学生体会作者从暂时的物我两忘的境界回到现实的无奈,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由“淡淡的喜悦”到“淡淡的哀愁”,朗读的语气应有所变化,以此体会作者对当时现实的无奈。这样,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想象一幅幅图画,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学生可以将朗读、想象和思考结合起来,读出丰富的想象,读出文章的美感,读出深深的思考。融情于读,寓思于读。

二、引导学生学会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是指对体裁相同或者背景类似的作品的阅读。比较阅读,可以从作者写作的背景、意图、写作方法等方面去比较,比较阅读。因此,在比较阅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找准比较阅读的切入点,让学生从新的阅读角度去阅读文本,得到新的体验和感受。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它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月亮一直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对象,所学的关于月亮的诗句文章很多。很多学生都能想起苏轼那著名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等等。可以让学生比较各个诗句的写作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同样的月亮在不同人眼中有不同的作用。只是,同样是写月,在同一个人眼中,不同的时间也有不同的感情寄托。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团圆、婵娟的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被贬时,写出了精美的《记承天寺夜游》,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彼时,作者的心境应该与月光一样空明,已没有了《江城子·密州出猎》的那种雄壮与霸气,无奈的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我两人”的慨叹;在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作者运用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在教学中,恰当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让学 生在反复的比较阅读中,积累一些写作技巧。这样,可以使比较阅读由抽象到具体,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

三、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探究和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要改变老师满堂提问的习惯。因为这些零碎的提问会让本来很灵动的教学过程变得杂乱无章。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合理而巧妙的问题,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让学生自己仔细阅读课文,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学《项链》时,为了让学生对小说人物的描写有很深的印象,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小说中女主人公十年前是什么样的外貌?十年后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她的那个朋友也像她一样有那么大的变化吗?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从人物的外貌着手,比较十年来巨大的变化,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一个项链的丢失。再引导,如果她没有丢项链,会这样吗?答案是肯定的,丢项链只是偶然,而她的悲剧则是必然,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当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爱慕虚荣的风气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女主人公悲剧的根本原因。

再如,在教学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时,考虑到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鲁迅文章的深度,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刘和珍是谁?作者为什么写文章来纪念她?从全文看,作者的感情又如何?这样,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学生在问题中会探究、讨论和思考,就会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四、引导学生彰显个性的阅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阅读的自主阅读主要就是为了彰显学生的个性阅读。它体现了学生的阅读能动性和独立性。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个性阅读是贯彻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自己确定阅读的内容、方法;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去收集所需要的信息。

在教学《工商文明的基因》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基因本是生物学名词,用在本文有何作用?工商文明的基因又有哪些?这样,就将学生的阅读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思考基因是什么,作者这样用是用了什么修辞,作用又是什么等等。实践表明,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恰当的点拨,不仅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会将在以后的阅读中自己产生问题、解决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