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中学语文正文

让阅读丰富学生的心灵

  • 投稿迎风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217次
  • 评分4
  • 47
  • 0

王立水 王兆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109-02

阅读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阅读是一种丰富的安静,除了获取丰富的知识外,最重要的是让心灵和思想得到成长。教育的根本首先应该着眼于人,只有明确这一点,才能从本质上去理解教育,才能理解怎样做人是最基本的、最首要的素质。但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学生束缚在三点一线之间,学生起早贪黑,不停地奔波劳碌,为的是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分数。对分数的重视剥夺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逐渐丧失,育人的本质不断退化,最终,学生的意志、个性、情感以及创造力都遭到压抑和摧残。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提高人的人文素养非一日之功,阅读是最好的方式,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走进文学,亲近阅读,让学生倘佯于文学中自由地呼吸,在文学的侵润中滋养性情,陶冶情操,修身养智。

一、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走进书世界,与好书对话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推而言之,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班级,是一个沉闷、枯燥的班级。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笔者首先从布置教室、营造氛围入手。

1.教师要以身作则。笔者经常带着一些好的图书或者杂志进教室,一来向学生推荐好书、好杂志,二来是向学生读优美的文段,三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读书可以书不离手。

2.每节课前的十分钟为好书推荐时间,安排一名学生向大家推荐阅读过的作品,说出推荐的理由即读书心得,推荐图书的目的是让平庸者、无所事事者主动走进书中。

3.组建班级图书角,实现资源共享。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图书已成为一种可能。如果能把全班学生各个家庭的藏书利用起来,全班同学互通有无,就可丰富学生的阅读书目。笔者在班级中建立了流动的图书馆,即每个学生每月提供不同的书至少3~4本带到学校,全班同学互相借阅,一个月之后再更换新书,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也避免了资源浪费,还营造了很好的读书氛围。

4.营造浓郁、富有文化气息的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浓郁的文学气息能实时感染学生,让他们一走进教室就感受到书香扑鼻。笔者在班级墙上定期贴一些有关读书方面的格言警句,随时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刘向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但丁的“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等,都可以成为图书角、教室里的常见标语。然后,再充分发挥班级学习园地和黑板报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定期展示学生的读书小报、读书笔记、制作的书签作品,等等,这不但美化了教室环境,还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著名的文学家和哲学家斯迈而斯这样说过,“古往今来,好书总是人们最好的朋友,这关系永远不会变,因为它是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良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罗曼曾劝导女人说:“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读书能改变我们的心情,让生活变得富有情趣和诗意。读书能改变我们的每一天,改变我们的生存状态。走进书中,你每天都能感受到阳光的明媚灿烂,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脉脉;走进书中,使你远离烦恼,用睿智理性的头脑、敏锐的观察力来洞察这个世界,笑看身边一草一木,泰然处之,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他们喜欢读书

1.要有良好的读书意志品质。读书切忌一曝十寒,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而应该成为学生生活的常态,这就需要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有了这样的意志,不管学习有多忙,都会抽出时间来阅读。韩愈曰:“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可见学习语文离不开一个勤字;杜甫是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后才“下笔如有神”的;宋濂是进入“口不知甘味,身不知苦寒,披文以娱情”的境界之后才成为一代宗师的。

2.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教师要加以指导运用。阅读一般包括精读、略读和速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 , 细细揣摩 , 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即先看内容摘要和目录,再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浏览全文,综述大意;速读是带着问题扫读,看得快,想得也快,脑子跟着眼睛扫读、思考。学生在课外阅读时 , 应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灵活地选用适宜的阅读方法。

3.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读书是丰盈自己的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中的空白之处,学生要善于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自己的体验去补充、感悟。一旦有了读书感悟,就应及时记录下来,可以摘抄好词、好句;可以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地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可以在读完一本书后,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感想或体会;可以续编故事,改写故事;也可以在书上写批注,只有这样读书,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古往今来的一些大学者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孙中山先生有个好习惯,一翻书便要动笔;毛泽东所读过的书无不圈圈点点,详加评注,有时一本书读完,书页上往往面目全非。读书动笔是极好的习惯:一方面可以随时记下自己阅读时的心得,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记忆,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三、建立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措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当需要得到满足,当努力得到承认,人必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也更会激发做事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渴望自己的付出得到认可,得到有效的评价,因此,必须创设好的阅读品评价机制,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从而让阅读进行到底。

要改变以往只有教师单一评价的倾向,确立学生也是阅读评价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并使之享受阅读的乐趣,体验阅读的情趣。

1.交流式的学生互评。①组织学生自主评价。这种同伴之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能促进“集体创造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点评、修改、鉴赏能力。②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发现汇报会”、“习作交流会”等活动,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

2.反思式的学生自评。反思过程就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它有效地促进了学习的深化,培养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学生在交流展示活动中听了或看了同学、教师、家长对自己的评价后,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总结成功经验,反思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步骤,勤于阅读、留心观察、自觉修改。

3.反馈式的家长评价。定期把读书卡——语言材料积累本、观察卡——习作素材积累本、习作卡——学生优秀习作选带给家长,让家长参与评价,做孩子的热情读者,为孩子写评语。这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家长对孩子的支持,促进家长和学校的联系和沟通,有力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又避免了学生习作胡编乱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读书、实践、习作环境。

4.综合性教师评价。①教师对习作的两次评价,提高了学生的修改、鉴赏能力。②在各种交流活动中,学生在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及时进行口头上的针对性评价。

总之,在切实抓好“多元评价”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三个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重视定性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应强化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不是目的,目的是调动学生阅读、写作的积极性,进而为成长打下坚实的文学素养,为培养好性情埋下优良的种子。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作为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是学生们培养人文素养、训练思维品质最好的范本,在学生时代让学生走进文学,亲近阅读,浸润在文字中,徜徉于诗意中,让学生带着激情、带着趣味,尽情享受其中的风景,品出阅读的真味,在博览群书中开阔眼界,丰富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让他们的人生在书香里跳跃,打造出智慧的人生;让他们的生活在书香里得到浸润,打造出美丽的生活,天长日久,学生们的心灵也会日益丰盈起来。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