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张家港市实验小学(215600) 季文娜
教学改革的推行,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了读、述、背的时间,让学生有了推敲文字、领悟语言、鉴赏和感受语言的空间。同时也将教师从紧张快速的课堂讲解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探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够利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加强语言文字的应用,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励学生的主动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的开头能够将学生顺利地引入文章的情境中,与文章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将文章中的语言文字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使学生在主体的位置上发挥出主动性。例如,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节课时,用播放歌曲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的学生就会跟着轻轻哼唱,教师就可以顺势将学生领到“船”上来。
师:听着这首歌,我们仿佛在摇晃的小船上,两岸的风景怎样呢?
学生仿佛置身于船上,正在领略两岸的美好风光,很容易就从书上找出了“白塔”“绿树红墙”“悄悄”“愉快”等描述北海风光及欢乐氛围的词语,从而感受了北海的水清景美,游玩的欢乐。教师顺利地展开了生词认读,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追加提问。
师:谁能通过朗读给大家展示一下这美好的情景呢?
通过朗读,学生逐渐理解了“红领巾”与“阳光”的关系。教师再引导学生抓住一系列动词“迎着”“洒在”“望着”“听”去感受童心童趣,感受课文对幸福生活的描绘。
整节课都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美好的北海。这样,学生不仅对文章中的情景印象深刻,更对描绘美好情景的词语、句子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再让学生针对班集体的课外游玩活动进行描述,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词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二、根据学生的接受力,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小学语文教学的对象就是小学生,学生能否很好地接受所教的内容,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我们可以采取“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方法,既考虑学生的接受力,又突出教材的重难点。例如,在讲解《七律·长征》时,由于这首诗的历史和背景学生了解得不是很多,教师可先通过播放《长征》这首歌,给学生展示红军长征的悲壮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长征路上的艰难。
师:我们就是小红军,那么长征路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对描写道路的文字“万水千山”“逶迤”“铁索”“岷山”产生敏感,就能将这些文字的含义用画面的形式生动地展示出来。
师:长征路上崎岖艰难,我们是否还要走完呢?
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一定要走完。然后,教师就带领着学生跟着图画将一个个的困难克服,最终通过画面将万里长征走完。学生一个个都像长征路上的小战士,斗志昂扬地跟着教师感受长征的历程,最后学生又齐声地朗诵了一遍课文,庆祝长征的胜利。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掌握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深刻地体会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这拉近了课文内容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不仅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认知,更让学生领悟了语言文字运用的恰到好处。
三、采取递进式探索法,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
语言文字的运用要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上。只有准确全面地理解了文字的含义,学生才能准确地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来。对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还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逐步地让他们从“水滴”去认识“大海”。
1.学生对文字的学习
词语的读与写,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方法,因此教学的关键是要体现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让学生通过查字典对词语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并采用近义词替代法、比较法来对文章中的词语进行推敲,学生就能领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思想感情中。例如,在讲解《推敲》时,针对《题李凝幽居》中的一句“僧敲月下门”,让学生体会 “敲”字的运用。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字能不能用别的字代替?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们纷纷用“推”“叩”来代替,并在小黑板上写下来。教师让学生对比体验,月夜访友,虽然有人家没有插门,但是也不能不懂礼貌,莽撞推门;而“叩”指的是轻轻的,不能体现想念友人的急切心理。学生通过翻来覆去的对比,还是觉得“敲”这个字用得好,既表现了僧人的礼貌,又表现了急于见到友人的情感。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很准确地领会到字词的绝妙之处,同时向贾岛做学问时认真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学习,从而在自己写作时也能注重对文字的推敲。
2.学生对句子的学习
文字是词语的简单延伸,但是学生却很难对句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们可以通过缩句来让学生掌握句子的骨架,结合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对句子进行比较、移位、补充和改变句式,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和写作中。例如,《安塞腰鼓》一文,学生通过品味课文中排比句的节奏、气势和激情,感受到了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然后教师再鼓励学生使用排比句造句。
师:同学们能不能也用排比的句式来描写一下咱们的运动会场面?
兴奋的学生立即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并能选择合适的词语用在自己的排比句中:如箭般的冲刺,如燕般的远跳,如火般的热情……学生将运动会场面描写得十分生动活泼。
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对句子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学生在练习中增加了思维的跳跃性,激活了对句式的理解,达到了灵活运用的目的。
3.学生对段落的学习
在阅读段落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弄清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之间的联系,理清段落结构,领悟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以点概面地把握整段的大意,在积累和阅读中学会构段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讲解《沙漠中的绿洲》时,让学生针对文章中的主要段落寻找中心句,以把握整段的含义。
师:大家在阅读时注意寻找段落当中的中心句了吗?
学生积极地朗诵课文,不时地将课文中的中心句画出来。教师再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分享自己找出的中心句,讨论后让学生再次得出中心句。这样,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课文内容。
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整体认知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在自我写作时把握了中心句的运用。
四、全面加强表达复述,升华学生的语言能力
学生有了字词句的认识,才能很好地通读整篇课文,高效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大意,快速地转化成为自己的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口语表达和写作上来。给学生创造练习复述的机会,让学生将课文上的知识加以吸收,并熟练地反馈出来,就能升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时,这三个段落是如何一环扣一环的?诸葛亮又是怎么一步步地被打动的?人物每一次的内心活动都不同,通过对整段的阅读,学生了解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愿望和精神。
师:通读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片断,大家能不能用自己的方式将刘备的诚心表达出来?
本文以阅读为主,学生在阅读中很快就能体会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亲密之情和敬重之意,他们从几个方面来展示刘备的诚心、决心和毅力。这样的练习,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还使学生把握了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方法。
总之,小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要建立在学生的接受基础上,采用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法,建立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根基,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良好的开始,为以后的学习和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