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读出来的语文

  • 投稿shya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83次
  • 评分4
  • 25
  • 0

江苏东海县和平路小学(222300) 王 平

语文阅读教学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小学。它重在一个“读”字,精读,默读,赏读,悟读。以“读”走进文本,“在文本里转几个来回”,然后又以“读”走出文本。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教师应创造机会引领学生品读,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找到探究文本秘妙的抓手。

一、在读中生成更多的精彩

一篇课文富含育人价值的东西非常多,阅读绝不是把教师的理解灌输给学生,也不是让学生泛泛地读,而需要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有生成的精彩。这就是赏读、品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品读,发现文本深处的价值意蕴,向文本更深处漫溯,以彰显文本自身的价值,使我们的课堂留住了一份精彩,生成出更多的美丽。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要三心二意,得持之以恒而要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在教学中,可以读代讲,抓重点词句来细细品读、赏读,以理解课文,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文中的道理。

二、在读中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充分地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中联系自己及身边的人,设身处地去感受,从而与作者达到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共鸣。学生的情感因素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阅读状态和探究意念。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为了保持呼吸道通畅,必须将堵塞其间的大量脓血痰排出来,而这又是最具传染性的。”一个“非典”重症患者的抢救,往往伴随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从这两句中你体会到什么?(生:“非典”极易传染;医护人员很危险;叶欣作为护士长,被传染的危险性更大。)

我继续追问:“是啊。叶欣就像一台永不疲倦的机器,高风险地运转着。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学生细细品读,答:从“叶欣迅速赶来,娴熟地将病床摇高,让患者呈半坐卧位……”体会到,为了抢救病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宝贵。从“两小时过去了……”品读到她很疲倦,身体抵抗力较差,容易感染病菌。)

我又拓展开来:再读读这些语句,假如你是病人,你想对叶欣说些什么?(学生情绪激动:您赶快休息吧!您注意身体呀!您要多吃一点好东西!有的人更需要你呀……)

三、在读中张扬解读文本的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本解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还特别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引导学生品读,张扬学生个性,使学生读出与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灰椋鸟》一文,我设计问题:“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一位学生说:“我喜欢的句子是:‘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与熟悉的伙伴汇合。’理由是: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灰椋鸟也有人的情感。”

我表扬他:“你有一双慧眼,说出了自己的发现!”

另一位学生说:“我也最喜欢这句。”

我说:“那你说说你的理由。”

“这里写出了灰椋鸟配合得很默契,它们会合作。”

“很好,老师就想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而且这位同学学以致用!学习了《学会合作》就想到了灰椋鸟合作得很好!”在我的鼓励下,学生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的不同理由。

这时,孙双金老师的话又在我的耳畔萦绕:“还有不一样的吗?我喜欢听不一样的声音。”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走下“神圣”的讲台,步入学生们的心田,“尊重学生,张扬个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已成了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在读中渐渐步入审美的佳境

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语文课要上得好,让优美的语言伴着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课文富含美的元素,语文课也是美的。教材中的精美词句,都会给学生带来审美感受。课堂上,教师应抓住关键句段,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充分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获得美的享受。

如指导学生精读《世界多美呀》中的句子:“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我启发学生:透过这个很小的洞眼,小鸡看到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反复品读句子: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我让学生们想象:“如果你是这只小鸡,你看到怎样美丽的世界?快闭眼想想吧!”

接下来,学生们交流自己发现的美,我随机点评,然后要求他们美美地读一读书上其他的句子,学生们很容易就进入了佳境。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发现,读出自己的个性,可以更大程度地挖掘教材的育人功能,也是实现“用教材教”的有益策略。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