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追求“言”“意”共生彰显说明本色

  • 投稿姚泽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792次
  • 评分4
  • 75
  • 0

江苏靖江市生祠中心小学(214500) 刘红娟

说明文的教学最难驾驭的就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说明文没有其他文体吸引人,因此在教学中的地位一直被弱化。怎样在说明文中体现“言”“意”共生的教学效果,使说明文的教学充满浓浓的语文味呢?

一、体现趣味

说明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总是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科普类的读物,学生总是很喜欢阅读,总是想去了解,去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学习契机,引导学生深入阅读。

师: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换句话说就是,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东西或者事物。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克隆技术打破了这个设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那神奇的克隆技术吧!(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

生1:我想知道什么是克隆。

生2:我想知道克隆的具体过程。

生3:我想知道克隆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社会有什么影响。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否回答了你们的疑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阅读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神奇的克隆》本身就是一篇比较吸引学生的科普短文,教师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设计里,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学习说明文的乐趣,从而使课堂导入成为引发学生阅读期待的源头。

二、突出语文味

语文的味道不能丢,不能把说明文上成科学课或者思品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品析文中的词句,突出语文味,改变传统说明文干巴巴的教学方法,使“言”与“意”在说明文的教学中能够得到体现。

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把你认为能表达这段话意思的句子画出来。

生1:这段话告诉我们,海洋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师:文中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海洋与人类关系的密切?

(生读:“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海产品……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灾难。”)

师:哪些词语用得好,能说一说吗?

生2:我认为“慷慨”在这儿用得非常好,它写出了大海的无私,把大海写活了。

生3:我认为“无情”“冲垮”“毁灭”这些词语用得非常准确。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能不能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生读)

师:“千百年来,人们喜欢海洋,但是又敬畏海洋……”这段话怎样读更好呢?

生4:“面对喜怒无常的海洋,人们只能‘望洋兴叹’。”这句话要读出无可奈何的语气。

师:从这两段话的描写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5:从“发起脾气”“喜怒无常”等词语中,我觉得作者写得很生动。

说明文中有一些语言用得比较准确生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味,使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有趣味、生动,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三、领悟“说明味”

崔峦先生曾经说:“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级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个类型的阅读课,确实做到年级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目标的要求是:“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同时指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定义概念。”结合新课程理念和学段目标的要求,在学习《秦兵马俑》时,教师就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教学。

师:兵马俑规模的宏大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你感兴趣的句子,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生读)

师: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体会?

生1:已发掘的俑坑面积有19120平方米,由此可看出兵马俑规模的宏大。

生2:俑坑面积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我感受到兵马俑规模的宏大。

生3:兵马俑共有6000个,由此可见其规模的宏大。

生4:学校2000名学生做操时,操场上都密密麻麻的,更不用说6000多名了。

师:说得非常好,这篇课文与以往我们学习的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5:文中给我们列举了很多数字,通过兵马俑坑和足球场的比较,我们对“规模宏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师:这就是列数字和作比较的方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你们能不能用这种表达方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建筑物呢?

对说明文的教学,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还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秦兵马俑》这个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在教学中使学生随文学会必要的说明知识,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总之,作为一种特别的文体——说明文,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趣味因素,捕捉文中的语文味,通过品析字、词、句,充分体现“言”“意”共生的教学效果,彰显说明文的本色。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