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滨海县东坎镇实验小学(224500) 侍迎春
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提问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考,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提升表达的能力。可以说,提问是教师有效控制课堂教学环节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在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提出来的问题缺少含金量,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开发和历练,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因此,不妨对课堂教师提问进行一番“PH值”鉴定,看看其“酸碱度”如何。只有找到症结之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制定整改措施,恢复提问的课堂功效和魅力。
一、泛泛问“碱性”浓,做的是表面文章
泛泛而问是很多教师都会犯的毛病。泛泛而问,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全体学生的发问,最常见的问话就是“对不对”“是不是”。学生面对这样的发问还要积极配合,不然教师就讲不下去了。表面上,课堂气氛很热闹,教师大声地问“是不是”“对不对”,学生也齐声地喊“是”“不是”“对”“不对”。其实,教师也知道这样的问没有什么意义,学生也清楚这样的回答更没有意思。可还要继续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才显得互动有成效。其实,要是用“PH值”来鉴定,其“碱性”肯定很浓,做的都是表面文章。学生思维并没有得到有效调动,一问一答就是在演戏,即使没有观众,还要表演下去,这叫习惯成自然。
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埃及的金字塔》,在15分钟里,他就问了48个“是不是”。“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是不是?”“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是不是?”“举世闻名就是全世界都知道,是不是?”……这些问题根本没有问的必要,为什么要问学生呢?其实教师心里很清楚,这些问题无需回答,只是要让学生跟上他的讲课进度。但实际上呢?学生不管教师说的是什么,都会跟着喊“是”。到底是不是呢?没有人深究,喊了教师就满足。
二、拔高问“酸性”足,难为的是你、我、他
教师教学要用提问来串联授课内容,要用提问来验证教学效果。如果问题学生都能够答得上来,教师就会感觉进展顺利,教学效果就出来了。有的教师为了证实自己的讲课卓有成效,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设计一些拔高的问题。可学生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对这些拔高的问题常常是望而却步。问题提出来之后,只有个别大胆的学生才会主动回答,结果是屡屡碰壁。学生回答不顺利,教师还要进行启发和提示。如果学生启而不发,教师就会陷入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特别是公开课,学生不忍心老师受煎熬,前仆后继救老师于水火中。想想也实在可笑,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呢?拔高的问题得不到拔高的效果,却难为了你、我、他。这也算是一种弄巧成拙的表现。
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在设计教案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阿联酋人民花这么大的本钱来造绿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你认为这样做是不是浪费?”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能够理解阿联酋人民对绿洲的渴望,对环境的珍爱,谁知学生却围绕到底是浪费还是不浪费展开分析。结果没有一个学生能够找到正确的思路。现在想想,并不是学生不会动脑筋,而是教师太矫情,设计问题太隐晦,学生无法理解教师的意图。教师是成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要求孩子用成人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可笑和愚蠢的。学生的思维存在很大差异,即使我们设计的问题已经够浅显,也不能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够理解。因此,拔高提问根本就不适合课堂教学,不然就会遭遇曲高和寡的尴尬。
三、随意问“PH值”归零,做的是无用功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提问普遍存在,那就是——随意问。所谓随意问,就是没有经过事先考量而设计的提问。我们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提问也属于随意问。有些教师喜欢上网下载一些教学设计,或者照搬教参的一些问题。这样照搬照抄、人云亦云的提问,当然难以体现出针对性。因为教情、学情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不根据教学实际、不去考虑学生实际接受能力,这样的提问设计就没有多少价值。即使是教学参考上的一些成功教学案例中的提问,也未必有太多的借鉴价值。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观摩公开课,会对名师的课堂操作羡慕不已,可是当我们也依葫芦画瓢时,却得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是东施效颦。这说明,教情、学情应该是教学设计最需要考虑的因素,课堂提问切不可带有随意性。好的提问,往往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按钮,让学生茅塞顿开,这才是提问的最高境界。
在学习《最佳路径》一文时,我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找到我们生活中关于最佳路径的例子吗?”这个问题很现实,学生的思维马上被调动起来。他们从身边的生活中轻松找到实例,并与所学的课堂内容相联系。这样,不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酸碱”度最恰当的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一门需要教师认真学习研究的学问。泛泛问是陋习,拔高问是找难堪,随意问是不负责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不妨用这“PH值试纸”鉴定一下,“酸碱适度”才是最佳的提问原则,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