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215200) 潘玲琴
在文学评论中,常常会有这样的评价:文章写得张弛有度。这是指作者对文章的情节内容驾驭熟练,收放自如,使文章节奏恰当,显得不拖沓。其实,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的境界。前段时间,我听了几位特级教师的课。课上,特级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对问题的设计、对节奏的把握,如弓之开合,不平淡不夸张,恰到好处。这样的火候是值得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咀嚼的。
一、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建构——使课堂富有文化的张力
文本的解读和建构,不仅仅是指教师潜心审视和领悟文本的内在意义,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意义的预设,更指在课堂这一个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品读和推敲,让学生与同伴、文本或作者以及自我的多维度的对话、碰撞和交流的过程。
武凤霞老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没有按部就班地教学这篇课文,而是以作家茅盾评价萧红《呼兰河传》的一句话“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为线索,安排教学环节。这样的设计非常巧妙。首先,“叙事诗”环节简洁地让学生找找课文中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用提炼的方法代替冗长的读和讲,因为这部分对学生而言并没有难度。接着,是欣赏“风景画”。这部分武老师让学生给找到的画面拟题目。这让学生先学会感知和品读画面。最后,是文章的难点,即这个园子在萧红心目中的位置和对她的深远影响。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个园子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首快乐的、自由的、开心的歌。而作家茅盾为什么说这是一首凄婉的歌呢?”这个强烈的对比一下子让学生谈起了萧红坎坷的一生。他们更能明白童年那份自由自在的珍贵,明白那个园子不仅仅在萧红的记忆里,更深深地烙在了她的心田上。这样的设计和处理,把对这篇文章整体内容的感知、语言文字的品味以及思想情感的体会都恰当地融合在了一起,既不繁琐又不做作,妙不可言。
二、对学生思维的串联和反刍——让课堂充满自由的张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工作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倾听,而串联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教学的核心。王文丽老师就懂得这样做。在教学《轻叩诗歌的大门》组诗中的《月之故乡》这首小诗时,她这样设疑:“还有两句诗是这样的——‘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你想把它们放在哪个位置?”妙就妙在“你想放在哪”,而不是问“应该放在哪”。于是学生开始兴奋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之后,王老师都要求学生把自己重新编排的这首小诗再深情地诵读一遍。这时,在完整的诵读过程中,有的孩子自然地发现自己编排的问题;当然也有孩子坚持自己的意见,与老师和同学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事实上,这两句诗放在好几个位置都是通顺且合理的。接着,王老师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想给这首小诗起一个怎样的名字?”这引起了学生非常积极的讨论和交流。有的学生说:“月亮和故乡。”同伴们则反对说缺少诗意;有的学生说:“月之情。”其他孩子则反对说这样忽略了“故乡”;有的学生说:“看月思乡。”有的学生说:“望月思乡。”这时王老师让学生比较“看”和“望”,看看哪个更恰当。经过探讨,一个学生说:“‘望’字更能表达对故乡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而且还有期待的意思。”大家都很认同。在这各抒己见、探究辨析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的思维进行串联和反刍,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认识和有效建构。
三、对问题的分享和探究——促课堂蕴含智慧的张力
从语文教学来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研读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含的美、蕴含的情,从而培养他们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张学青老师的课堂就能给我们这样的启发。在教学《三棵银杏树》这一课时,她很有意识地设计了层层递进式的探究性学习的环节。在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之后,她抛出这样一个问题:“那关键在于夏季。究竟有没有写呢?”这就需要孩子们沉下心来好好地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当然,孩子们都是很会读书的,他们很快能从“广大的绿荫”“树荫下停泊”这些细节之处感悟这就是在描写夏天的场景。但张老师并不满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写四季,我们一般都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而文章的顺序却是冬、春、夏、秋,然后再回到冬。作者为何要做这样安排呢?”一阵沉默之后,有个学生说:“因为像小牛奶头一样的小粒在冬天赤裸的枝干上已经有了,这其实是叶子的萌芽,所以就从冬天开始写起。”能有这样的理解,其实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们孩子的潜能总是无限的。在教师机智的引导下,他们的回答越来越精彩——有的说:“从冬天的败落写到春和夏,比较漂亮而且能给人予希望。”有的说:“从冬天开始再到冬天结束,我感受到了银杏树的生生不息。”有的说:“因为文章还有一条线索,是枝、叶、花、果。要写枝肯定是冬天裸露的时候写起,这时的特点是最明显的。”你看,孩子们总能带给我们惊喜。在这样智慧迸发的瞬间,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篇好的文章要有清晰的思路。就这个环节而言,学生不仅在细节上感悟了文字,而且从大局把握了谋篇布局的特点。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