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海安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226600) 姜春兰
一直以来,教师在构建教学活动时总是以“教”的维度来思考,而忽视学生“学”的层面的整体推进,导致了课堂教学活动的松散和被动。关注学生“学”的活动就要求教师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促进学生历练语言实践,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经历“体验—升华—迁移”的思维历程,从而形成阅读能力,有效提升语用水平。
一、考量起点:变刻板的“从零开始”为灵活的“拾阶而上”
教学设计的每一步都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起点入手。而目前我们的教学似乎很少对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阅读水平进行考量,总是默认学生的知识为零起点。这就造成了很多教学环节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却得不到应有的效益。阅读教学以教材文本为载体,文本的前后存在着知识信息的起承转合、学习方法的交融集合、理解能力的螺旋上升的关系。因此,教师要注重课文前后之间的联系,让知识由无序走向有序,方法从零散走向聚合。例如,在低年段中,教材多次安排了“有的……有的……”的句式训练。每一次练习,教师总会视为新的知识点从零教起,循环往复,做着重复的劳动,没有能力的提升,都是原地踏步的练习。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审视,第一次出现,教师应该将这一句式的外显形式与学生现实生活链接起来;而在后面出现的练习,则应该在学生前期学习的基础上淡化对句式结构的感知,而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将句意说得具体、说得丰满上,从而让学生感知这一句式从“面”的维度展现人们各自有序地从事某项活动的场景。
二、置换角度:变逼迫的“教师问题”为自主的“学生活动”
当下阅读教学,教师习惯性地以问题的方式串联推进整个教学进程。诚然,提问可以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有针对性地解读文本中的难点疑点。但这样的方式也容易造成对文本有机整体的肢解,引发为问答式的师生单线对话,影响了更多地学生参与到学习实践中来。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文本主旨特质,设计相应的语文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参与范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探究,激发学生的内在热情,提升活动效果。如,教学《雾凇》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自由阅读感知大意,接着出示四组词语,要求学生按照顺序摆放。这四组词语将雾凇形成的过程逐一呈现。摆放顺序的过程就是检测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词语进行文本内容的复述,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纵观这一案例,教师没有提出一个问题,但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参与热情极高,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三、版块串联:让扎实的“语言实践”替代虚无的“阅读感悟”
课程改革初期,感悟式教学曾经风靡小学语文界,大有统领之势。必须承认,感悟式教学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多元化感悟课文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保障,但同时也暴露出教学缺失针对性、学生思维浮于表面的弊端,更使得学生的言语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以版块推进统领教学过程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平台,促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思考,自主参与,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水平。例如,教学《莫高窟》一文,感悟式教学常常聚焦于以下两方面:一是莫高窟中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各有什么特点;二是从哪些关键词语感受到这些特点的,引导学生交流感受,指导朗读。这种感悟式的教学只能将学生局限于文本中的只言片语中,无法真正整体感受文本的命脉和语言表达的特质。向言语实践转型的教学设计,可以这样安排:首先,整体感知文本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从而得知课文着重写了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其次体验课文遣词造句的精妙,积累内化文本语言;其三,依托文本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并提供莫高窟中的图片进行观察仿写。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始终浸润在文本的语言之中,通过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三个层次,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层层递进。
四、实践过程:变局促的“教过而已”为切实的“已经习得”
一篇文章可供教学的内容很多,教师总是一厢情愿地将自己解读的成果一股脑儿抛给学生。但实际上,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仅仅经历而已,无法形成能力的突破,只能在浅尝辄止中感知表面内容。鉴于此,教师要从文本众多的教学价值点中进行提炼和甄别,筛选出核心的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以课标中学段目标为标准,根据文本语言的风格,尤其是学生实际接受能力,对遴选的核心教学内容进行聚焦、扩大、迁移,进一步放慢课堂教学节奏,细化课堂实施环节,让学生在教过之后便真正的学会,提升课堂教与学的效益。例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我遴选出这样的教学内容:感受作者详略的材料选择、运用反复手法展现自由的表达技巧。具体教学设计如下:首先,纵观文本,概括文中“我”和祖父的相关事件,为什么“铲地”写得最具体;其次,聚焦第十三自然段,找出中心句,并围绕中心句感受作者如何表现出园子的“自由”;最后,解构语言句式,感受“像……似的……”“愿意……就……”“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式的效果,并迁移练写自己的自由。
纵观整个过程,学生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有效地感知了文本语言的外显形式,并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练笔,实现了情感、能力的双重推进。教学设计只有始终将学生的“学”放在首要地位,课堂教学才能扎实有效。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