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浅议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

  • 投稿狂奔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430次
  • 评分4
  • 72
  • 0

安徽亳州市市府小学(236800) 贾 淼

[摘 要]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评判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目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失位的现象较为明显。优秀教师的精品课目标定位准确、科学,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这对一线教师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精品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40

众所周知,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在听一些公开课、观摩课的评课时,专家们会把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评判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可见,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所在。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如何把课程标准中的目标细化到每篇课文中,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中,这很有研究的必要。

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在备课时我总会写上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但往往显得比较笼统和模糊,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对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到……”。不难看出,这些教学目标似乎适合于每篇课文。甚至有时到底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不同的文体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自己都没有好好地进行思考。我想这也是自己的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吧。

最近,观摩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精品课,我觉得他们的语文课堂或诗意,或简约,或幽默,或智慧,独具魅力。追本溯源,无不与他们准确、清晰、细致的目标制定息息相关。这引起了我的深入思考。下面就他们教学的课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认知目标了然于心,有所侧重

语文认知目标反映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技能要达到的程度,即通过字、词、句、段、篇的教学,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所感知、感觉、感悟,使学生掌握常用的字词,理解句子的意思,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等。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的总目标。

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仅仅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总的方向,如何把课程标准的目标具体落实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体现在每节课的目标中,这需要我们教师认真思考。不管是低年级的教学还是高年级的教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即他们遇到哪些知识性问题需要教师帮助,教师必须了然于心,不能每个知识点都平均用力。如,江苏省常州的许鄢娜老师教学的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动物过冬》一文,她对本课生字教学的目标是这样确定的:“认识本课10个‘两会(会认、会写)’的生字和6个会认生字,重点关注‘量、钻、藏、巢’的读音,关注‘商、暖、第’的字形,并能正确书写‘商、暖’两字。” 可见,哪些字是重点关注字音,哪些字是重点关注字形,教师分析把握得十分到位。“商、暖”两个字是最容易出错的字。有些学生到了高年级也会写错,“商”字的“冂”里面写成“十”加“口”,“暖”的右边写成“爱”。教学中,许老师把这两个字作为本课识字教学的重点是非常恰当的。

特级教师薛法根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是高年级的教材。虽然高年级的识字已经不是重点了,但薛老师把依然把“帽”这个字的字形教学作为重点识字目标,让学生在课堂上默写。进行“草帽”校对时,薛老师以象形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帽”字——右上角不是“日”,也不是“曰”字,两横不可以封口。对这个字的书写,我们很多教师也往往不会注意到。通过薛老师的指导,学生就不会出错了。因此,对每篇课文要掌握的生字,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哪些该讲,时间该花在哪些字上,一定要突出重点,有所侧重。

再如,有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他把目光聚焦到父亲的三句话上:“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对这三句话,他这样展开教学:“请大家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父亲的恳求简单而且重复,可是父亲重复说这三句话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吗?”“大家的心都是相同的,他们能理解。父亲为什么不去跟大家说清楚呢?”通过教师推进性的追问,排比式的导读,模拟性的对话,学生真正地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和感悟,从内容理解走向了语言品味。从这一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教师的教学目标是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无疑,教师对语文核心价值的把握是准确的。

二、能力目标潜移默化,着重培养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质的核心。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对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就是要掌握祖国的语言工具。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思维能力,丰富情感,提高说话、作文能力,把自己要说的话、经历过的事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说到底,语文教学就是要着重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如,《掌声》一课的教学,围绕教学目标,教者灵活地采用了多种阅读方法:范读、齐读,整体读、部分读,顺序读、跳跃读,粗略浏览、精细品读……其中重点指导了描写主人公英子动作神态的部分,抓住一些关键词语,让学生走入人物内心,在读中提高能力,发展思维。教学中,教师善于从文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中去发现文本空白,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假如英子就坐在你身旁,你想对她说什么?”这样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感情介入到对文本的解读中,学会了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的方法。他们的语言表达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学会了阅读,提高了语文能力。

三、情感目标不容忽视,准确把“度”

情感目标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它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会审美,产生审美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得到人文滋养。在情感长期的熏陶和感染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美感,触发他们的灵感,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可见,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是不可忽视的。但纵观一些语文课,教师教完课文后,总不忘强调: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我想,这应该不是语文课的重点。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学会合作》一课,有些教师上把“理解‘只有学会与别人合作,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的道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我牺牲的精神”作为目标之一,甚至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很显然,这一情感目标“过度”了,这是思想品德课的重点。如果改为“知道什么是合作,为什么要合作的道理,积累课文中有关合作的名言警句,写一篇与别人合作的小作文”,这样就显得有语文味而没有思品味了。再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一课,有些教师把情感目标定为“体会留心观察事物的作用,初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些教师把“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语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作为情感目标。无疑,这些目标制定是准确的,体现语文教学的情感性。

当然,语文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彼此孤立的,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来分项制定,三个方面要做到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目标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