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例谈“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

  • 投稿全球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05次
  • 评分4
  • 79
  • 0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真武中心小学(225265) 葛月娥

[摘 要]“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知识建构的机会。小学语文教学中追求“以学为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以学为中心 学生 主体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056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要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使学生在“学”的体验和思考中学习语言、感知语言、运用语言。现以《秦兵马俑》第二自然段为例,谈谈语文教学中怎样“以学为中心”。

【案例一】

师: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呢?请大家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学生依据教师要求进行勾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生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

师:文中用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规模宏大,这就是说明文中常用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生2:兵马俑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并且坑内兵马俑还有近8000个。

师:文中把兵马俑坑的大小与足球场的大小相比,这种方法叫做作比较。在所有的兵马俑坑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坑?

生3:一号坑。

师:这种方法就叫做举例子。

……

师:(总结)为了体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作者分别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把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描写得更加真实具体、形象生动。

【案例二】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能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词语或者句子,小组之内先交流一下。

(学生默读,圈画,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

(1)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足有2个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2)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有1912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这两句话,从这两句话的不同描写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句比第二句更加具体。

生2:第一句话用兵马俑坑跟我们很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可以使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而第二句话就不能表现出这一点,读了以后,兵马俑坑到底有多大,我们还不是很清楚。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作者为了让我们具体感受到兵马俑坑的规模宏大,先用19120平方米这个具体数字告诉了我们兵马俑坑的实际面积,又采用了和大家熟悉的足球场作比较的方法,更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了规模宏大。

【分析思考】

从上面两则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和“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课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差异

在案例一中,教师主要采取了师问生答的教学方式。对于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需要学生在不断揣摩中掌握,而教师完全是以直接告知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而在案例二中,教师在教学时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思考从而获得知识,体现了让学生学而得法的教学理念。

2.教学策略的差异

案例一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只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找出体现兵马俑规模宏大的句子,而对于文本中的教学重点、难点部分则缺乏让学生深入思考的过程。案例二则体现了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准确把握。通过两个不同句子的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运用之妙,而且也使学生明白了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为中心”呢?

一、钻研教材,找出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关键是要从这个例子中习得语言与方法。”要想构建“以学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教师就要认真钻研教材,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找准文本中的有效训练点,引导学生学习。如《秦兵马俑》一课的训练重点就是让学生在对文本语言的揣摩感知中体会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介绍兵马俑的,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和运用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因此,教师只有找准文中的有效训练点,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二、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习得语言与方法。如在案例二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比较描写兵马俑的句子在改动前和改动后的不同,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达到了让学生习得语言、习得说明方法的目的。

“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体会到“学”的快乐,感受到“学”的自由、“学”的活力。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