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巧抓主线问题构建有效课堂

  • 投稿Syua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357次
  • 评分4
  • 45
  • 0

湖北省十堰市柳林小学 张淑芬

【摘要】作为教科书中的任何一篇课文,可圈可点之处势必不止一处,总有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如: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标题,等等。教师必须做到“任它万瓢水,我只取一瓢饮”,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抓准这条主线,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从而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语文;主线问题;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4-0008-02

《语文课程论》中表明,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一理念中,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这一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删繁就简,有效地整合、取舍,要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效主线问题去贯穿整个课堂,从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思考、领悟。

一、何为主线问题

一篇好的文章或文学作品,总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也就是一条清晰、明朗的主线。语文课堂四十分钟,时间紧凑,教师安排的任务也应紧凑而合理,正因为如此,教学过程不能问题满天飞,面面俱到,应删繁就简,大而简之,要一课一得,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样的主问题就是阅读教学中的主线,主线,顾名思义就是贯穿整节课的主要线索,是贯穿课文的思想脊梁,应该成为一节课的主要问题,是一种具有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它能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形成长时间、深层次的课堂教学活动,能起到课文学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杨琴老师在《牵一“线”而懂全文》中谈到:“教学时教师如果能抓准这条主线,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从而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二、当前语文教学“问题”存在的弊端

主线问题如此重要,但当今语文课堂教学在“提问”环节却存在以下几种弊端:一是问题多而琐碎。有时存在一节课提十几个问题,课堂上呈现出一问到底、一问一答、问题满天飞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疲于应付,理解课文较肤浅,收益甚少。二是问题设置不当,问题不够细化,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有时问题过于细化,缺乏一定的思维含量;有时问题过于深奥,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有时问题又太肤浅,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在这种情况下,难免会出现上课思路混乱,耗时低效的课堂。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充分,没有把握教学主线,教学设计不合理,导致学生在阅读课上无法深入、有效地阅读。因此,面对这样的难题,就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地挖掘,需要课堂有条清晰的主线,更需要教师提炼主题,找准关键,做到“牵线引桥”,使教学变得有效。那么,怎样才能抓住主线,并以此为支点,撬动整堂课呢?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认真研读文本,巧妙地设计主线问题。

三、如何巧妙设计主线问题

任何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么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如: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标题,等等。把握了这个“点”,就把握了文章的关键所在,也就理清了文章的主线。但是这“点”有时并不是那么直接明了,而是隐含在文中。课堂中明晰的教学主线就好比一条“精品旅游路线”,把学生带进“一处处风光秀丽的景点”,使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而且重点突出,精彩纷呈。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挖掘:

1.从单元导读、课题入手——谋取重点,统筹全文。单元导读始终贯穿整个单元,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导语,“有这样一本书——书中没有一个字,却处处是学问;书上没有作者的姓名,但每个人都是作者。这本书的名字叫做生活……”导语中的第一自然段明确了生活处处都会给我们带来启示。从导语入手,就可以设计出“xx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样的主线问题,它贯穿整个课文,除了单元导读以外,还可以从课题入手,也能找出主线问题。如五年级上册14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既是课题又是文章的中心,课文正是围绕这句话展开了事例论述。因此,在设计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反复出现“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如“正是因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所以作者——”“正是因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所以作者——”这样就把内容贯穿起来了。

2.于关键句处细读文本——铺枝展叶。所谓关键句,即课文的中心句,也可以是辐射全文的重点句段。每一篇课文都有一个中心,有的比较含蓄,需要反复品读、体会;有的显而易见,通常在文中都能找到一个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就是课文的灵魂。挖掘出这些诗意点,以此为切入口,把对它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挖掘文本含蕴,发现文本的新意义,铺枝展叶式地展开课堂阅读教学,就能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然后顺藤摸瓜,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进行有条理的思维,最终达到学习全文的目的。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读通课文后)向学生提问:这是怎样的一对父与子?要求从原文中找到句子。学生很轻松地找了出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就可以以这句中心句为主线(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到底了不起在哪里?)展开对全文的深入学习。

3.从课后习题入手,巧抓关键点。课后习题也是课文的重点掌握部分,它是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把课后习题当做主线问题来解决。例如,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有这样一习题:①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②读下面的句子,想想带点部分的意思,说说句子好在哪里。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这两个问题为教学的主线来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通过归纳小标题的形式理清课文线索,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就加以解决。其次就是根据第二题的提示,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来体会五壮士的“壮言”与“壮举”,感受他们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通过这两道习题就可以很好地把第一课时牢牢抓住。

4.从课文插图抓主线——激发情感,走进心灵。课文中的插图是编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强课文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但在教学中,它往往被教师所忽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设计教学主线,使课堂教学显得新颖、别致。如第五年级上册二单元《古代诗词三首》,其中《秋思》、《长相思》这两首诗插图中就有诗人的形象,在设计问题找主线时,可以从插图入手。在《长相思》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安排的,请同学们看到插图,你认为作者望向远方在想些什么?学生能很快感受到,作者周围的气候恶劣,望向远方,可能在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从图片入手进行直观感受,既可以使学生入情入境,又可以牢牢抓住主线“长相思”。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有两个,一个是根,一个是翼。”语文教学就是给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的一种努力尝试,语文课堂教学主旋律,犹如一条牵连风筝的线,需要教师的一份耐心、一种智慧、一片憧憬。课堂教学中的主线方式多种,不管什么样的课文,只要用心、用情去钻研,既有开放的意识,又有高超的链接,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是一只翱翔在广阔天空中的风筝,而牵线的——有教师,也有学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丁念金.新课程论[M].福州:福建教育图书公司,2007.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