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精心预设,让“语用”的达成更具可操作性

  • 投稿锅锅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90次
  • 评分4
  • 89
  • 0

一位教师执教《在大海中永生》一文,最后一个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语用训练:同学们,学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邓小平爷爷说,拿出笔来,把你想说的话写一写。交流环节,有的学生说:“邓小平爷爷,你真伟大!”有的说:“邓小平爷爷,我真佩服您!”无独有偶,在一次单元测试的阅读部分中有这样一道题: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画面震撼人心,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绝大多数学生用这样一句话来回答:“林则徐,你太伟大了!”学生词汇量之贫乏、句式之单一让人瞠目。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也指出,现在儿童的语言变得越来越贫乏,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笔者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让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引导极其关键,那种千篇一律的“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呢”之类的预设,只能让学生的回答越来越像装在套子里的文字:古板,守旧,毫无新意而言。只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精心预设语用训练点,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成才可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一、从特殊句式上点拨

吴忠豪教授在《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一文中指出:从教课文到教语文,更侧重于一些语言训练点,用这篇课文教一些方法。他以《姥姥的剪纸》一课为例,谈到教学姥姥技艺之“神”这个环节,通常教师会指导学生抓住“普普通通”“喷喷赞叹”“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这些关键词句去体会、感悟姥姥的技艺之“神”。但是从来没有教师这样关注:为什么课文第二自然段连用了两个“普普通通”,我们写文章不是最忌讳重复吗?为什么不接着“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往下写“剪只母鸡像母鸡,剪只公鸡像公鸡”?的确,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只关注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却几乎不去关注语言形式的秘密。我们都知道歌德说过的那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意义只给少数有心人得知,而形式永远是个谜。”我们的语文课如果不在解“形式”这个“谜”的预设上下功夫,学生也许永远都不会理解:两个“普普通通”的连用,不仅不是重复,反而更能用物件的普通来衬托姥姥技艺的高超,也不会感受到“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语言的变化之美、形象之美。

二、从修辞艺术上赏析

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给文章增添了无限的文采,也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在赏析的基础上随机拓展运用。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第十七自然段描写了各种景物之自由:花、鸟、虫子,倭瓜、黄瓜、玉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课文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园子里的景物无忧无虑的生长状态。在学习这个片段时,我引导学生先品味修辞手法,领悟句子的内涵,体会课文遣词造句的技巧和作用。接着指导学生:“园子呈还有许许多多的景物,辣椒、豆角、小蜜蜂等等,它们和课文中的其他景物一样,在萧红的眼中,都是自由的,你能接着写一写吗?”有了精心的话用预设,学生可谓“下笔如有神”:苹果结果了,它愿意结一红色的果子就结一红色的果子,愿意结一绿色的果子就结一绿色的果子,它若愿意结一黑色的果子呢,也没有人管它;小蜜蜂愿意停到黄瓜花上,就停到黄瓜花上,愿意停到南瓜花上,就停到南瓜花上,它若什么花上都不愿意停,那就一直飞着……学生的文字和文中的景物一样,自由快乐地生长着。

三、从立意选材处思辨

《天游峰的扫路人》《少年王冕》《理想的风筝》都是写人的文章。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辨: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和写少年王冕,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去进行景物描写?同是景物描写,对天游峰的描写和对荷花的描写,作用一样吗?为什么写理想的风筝就没有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而运用了三个事例呢?这三个事例的顺序可以调换吗?在对比阅读中,让学生感悟到景物反衬描写的妙处,体会到环境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品格的独特作用,理解写人可以用不同的事例来彰显人物品质的方法。有了这样的预设、对比、思辨,学生再遇到写人的文章,在立意选材处就会精心构思,就会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自然而然地运用到自己的文字当中去了。

四、从写作方法上引领

江苏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王晓奕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一文,在语用环节这样设计:“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介绍了星、云、石灰石、花岗石这些事物所蕴含的科学知识。但每一种事物的说明方法是不一样的。请你比较一下这四种大自然的文字,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出了叙述、设问、对比、描写等说明方法。最后王老师出示树的横切面这种大自然的文字,并把树的年轮的相关知识告知学生,让学生选择一种或者几种说明方法,说明一下“年轮”这种文字。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已经对这些说明方法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再来表达的时候就不会天马行空,而是有章可循了。结果,学生有的运用了设问的说明方法,有的运用了对比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年轮”。薛法根老师这样点评这个环节:或许也有教师会设计这样的仿写训练,但你一定要认识到训练的目的:文艺性说明文的特征——情境性。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专业性。可见,只有用专业的眼光来预设,语用的生成才可能具有语文的专业性。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在语用的设计上也是别出心裁: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过“铲草”这个教学环节以后,于老师这样提问:“同学们,你们看‘我和祖父铲草’这个环节,非常具体,也非常有趣,作者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发现这段话是运用对话的方式来描写的,于老师接着说:“我们生活中一定也有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你想要一个东西,怎么向妈妈示威的?我们也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来进行描写。”有了这样精心的预设,不仅从内容方面进行了指导,而且从语文专业的角度教给学生写的方法——对话,这样,学生写的生成便上升到了专业的水平——基于对话描写的儿童趣事。

五、从篇章结构中梳理

一位教师在执教《谈礼貌》这篇课文之前,给学生布置了一个预习作业:先读读课文,然后自己也试着写一个我们身边的事例,来告诉人们礼貌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三个事例,让学生充分研读、交流,看看这三个事例在结构上有什么特色,最后得出结论:这三个故事都是用先简要地叙述事件,后用一句话概述讲礼貌的意义的结构形式来构段的,让学生感悟到通过这样的结构方式,更能有理有据地表达礼貌的重要性,读来让人信服。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这三个事例的构段方式审视自己在课前写的片段,通过比照,学生很快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自我修改,注意了如何说理,注意了构段的方式,他们很快就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地完成了修改任务。通过这样精心的预设,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这种技术的训练,他学科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育的肩膀上。”只有用语文专业的眼光精心预设,语言文字运用的生成才能更具有可操作性,才能让学生在训练中把握言语规律,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表达的技能。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教研室221700 江苏省徐州丰县智慧树学校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