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广辟蹊径,让语文“开放”起来

  • 投稿杜行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87次
  • 评分4
  • 62
  • 0

江苏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223800) 仇成梅

“开放”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开放”与“封闭”是相对应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语文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封闭而呆滞的。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则着力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语文素养,符合现代语文教学的功能。开放性教学倡导开放语文学习的时空,主张语言熏陶和语文实践,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开放性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符合教育发展的潮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基于此,我们教师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超越教材的限定,让语文教学的内容贴近社会生活,体现时代特征;二是勇于对文本做出创新性的解读。“给学生一点开放的空间,学生就会给你一份惊喜。”我们可以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适度地创编、借用、整合,让文本更有新意,让教学更有魅力,努力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广辟蹊径,让语文开放起来。

一、创编

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课程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动态性、实践性等特点。教材文本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与教师开展各项学习活动的载体。文本的内容、价值取向等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过程的推进,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新的课程观的指引下,教师与学生有必要对现有教材做有效的处理,以互动生成的先进理念挑战文本、超越文本,更大限度地体现语文的开放性。

1.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体裁

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改编教材:“假如你是索溪峪的导游,可以向游客介绍索溪峪的山、水、动物的特点,请你从课文中选取一些材料写一份导游词。”这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化的语言运用情境。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对课文的理解更为深刻,个性化阅读得到彰显。很多教材都可以进行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改编,可以将古诗改为记叙文,将文言文改为小故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学生就能将教材进行开放性的拓展。

2.旧貌变新颜:改变人称

学完了《最后一头战象》一课后,学生对战象的忠诚、勇敢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课后的小练笔中也有这样的要求:“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学生成功地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将自己的情感和嘎羧融为一体,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场面。“我即将告别我亲爱的村寨,一直以来关心我、照顾我的人们。亲爱的村民们,感谢你们的细心照顾,我忘不了你们那金黄的香蕉,忘不了你们那甘甜的泉水,忘不了你们的包容与呵护。现在我即将离开这里。看着你们送来的食物,我只能绕着寨子走三圈,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和你们告别。今后,我再也不能优哉游哉地出现在你们的眼前。我含着热泪和你们告别了!”这样变换人称,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了角色。由于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中的嘎羧,已经融入课文中去,所以特别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利于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自由地表达情感是很有帮助的。

二、借用

1.唯有源头活水来:与生活经验接轨

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托,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密切语文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既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学习语文,又拓展学习语文的领域和空间,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样的语文课程必然是开放而有活力的。

《春联》一课中那明快的、朴素的、朗朗上口的对联,常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春联是对联的一种。从古至今,对联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它凝练、深邃,给予人启迪和深思。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上街头巷尾,走进千家万户,收集对联。有的从邻家抄下对联;有的在开业的店铺里搜集对联;有的从喜庆的婚礼中找到对联;还有的向亲人、专家求教,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在交流汇报会上,一副副对联熠熠闪光,迸发出夺目的光彩。在实际的创作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地摸索,尝试创造,感受春联的绝妙,对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有了崭新而又全面的了解。

2.绝知此事要躬行:与实践操作接轨

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詹天佑》一文,教学的难点在于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采用的不同方法以及“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原理。这样抽象的原理,学生理解起来很有难度。于是,我让学生自己读书,在课桌上画一条“人”字形线路,将文具盒当作火车,同桌两人为一组,可以由一位学生读书上的描述,另一位学生进行演示。通过合作,抽象的描述变为“现实”,形象直观,理解起来水到渠成。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加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体会莫大的成功。

3.信流引到花深处:与背景资料接轨

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本资源,并且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课文文本总是时代、社会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与其相关的丰富的背景材料是文本的有力补充。在研读中,如果教师能重视背景材料的运用,这对促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效益、丰富学生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当开始学习有关鲁迅这一单元时,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非常的少。有的学生也许从未听过这个名字。远离那个年代的我们,怎样带领学生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呢?我想仅仅依赖书本上的几篇课文一定不够。如果按部就班地学下来,学生对鲁迅根本无法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他们对鲁迅的了解也只能是沧海一粟。对这样时代感特别强的一系列课文,我们要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来丰富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本组课文之前,我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鲁迅,搜集鲁迅的相关小故事,先以故事会的形式讲一讲鲁迅,之后再来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对这句话的理解必须联系时代背景,而这应当以搜集资料作为前提。可见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搜集资料是最好的法宝。

三、整合

对现有的教材,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重新组合,启发学生变换视角,重新思考、拓展、组装和再创造,使课文具有新的学习内涵。

1.海上明月共潮生:跨越文本组合

同样都是写景类的文章,《美丽的南沙群岛》与《庐山的云雾》被编写在第一单元中,而《荷花》则被编写在第四单元中。这几篇课文,景物的特点鲜明,描写得栩栩如生。于是,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教给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如抓住重点的句子来体会,把自己当成作者,边读边想象……成功地学习这两篇课文后,我把《荷花》一文提到前面来学习,目的有两个:一是运用总结出来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熟练地掌握写景类文章的学习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比较这三篇课文写法上的不同之处。《荷花》一文不仅写了景物,还写了人物的感受,人景合一,浑然天成。这样灵活地组合课文,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体现开放语文的延展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是开放性学习的依托。我们教师不是教科书的奴隶,不应当把教材当作“圣旨”,崇拜迷信,而应与学生一道同为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既要把握好教材,又要开掘教材蕴藏的资源,从而使教材立体起来,鲜活起来,丰富起来,让教学充满开放性和弹性。

“曲径通幽处”,另辟蹊径来。这样精心地构建开放式的课堂,必将把学生引入一个大语文的广阔天地中。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必将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