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
首页 基础教育小学语文正文

立足文本,感悟语言的表达方式——《最后的姿势》教学片段及评析

  • 投稿王启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334次
  • 评分4
  • 18
  • 0

江苏海安县明道小学(226600) 吉颖娴

《最后的姿势》讲述的是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在教学楼坍塌的瞬间张开双臂,护住四名学生,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感人事迹,讴歌了他恪尽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文章以质朴的语言,采用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展开描写。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立足文本,感悟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一、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人物形象

出示描写地震的语句。

师:地震的发生突如其来,这短暂的几秒钟,课文却用了四段文字来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呢?

生1:这样渲染了谭老师出场的紧张气氛。

生2:作者这样写,让人们感到情况越来越危急,谭老师没有时间考虑了。

生3:在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谭老师张开双臂,护住了四个学生,这样更能体现谭老师的高尚品德。

师:危急环境的描述,衬托了谭老师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这是写作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板书:环境衬托)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引导学生一句句地读,感受地震的突如其来,情况紧急。抓住“地动山摇”、“重重地砸”、“塌陷”等具有画面感的词语,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边读边想象此时的场景。这样既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唤起自身情感的内驱力,也对学生进行了理性的引导,使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对衬托谭老师的伟大形象所起的作用,将“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落到实处。

二、用言行细节刻画人物形象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师:你们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做“撑”的动作,同桌讨论)

生1:这个姿势能保护桌子下面的学生。

生2:谭老师要护住这四位学生,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支撑着,自己承受砖块、水泥板掉下来的压力。

生3:谭老师使出全部的力气,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张开一把生命的保护伞。

师: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谭老师为学生撑起了希望。

出示:“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

师:从中你们看到了怎样的谭老师?

生1:我看到了一位舍己为人、奋不顾身的谭老师。

生2:我看到了一位临危不惧的谭老师。

师: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抓住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描写,展现了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这种爱是一种大爱,是无私的爱。这也是写作的一种表达方式。(板书:正面描写)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住“撑”字,让学生进行表演,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明白“撑”字说明谭老师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为了减轻砖块、水泥板直接砸向课桌的压力,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的生命张开了一把保护伞。

三、从他人的话语体会人物形象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师:这段话中的“撑”字,让你想到了什么?

生1:谭老师尽自己最后一丝力气撑在课桌上保护学生。

师: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生2:一个爱生如子的老师。

生3:一个奋不顾身、坚强不屈的老师。

出示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语,指名读。

师: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三个人的话?

生4: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品格。

生5:救援人员是第一个发现谭老师的人,获救学生是当事人,那位老师和谭老师朝夕相处,他们的话最有说服力。

师:这三个人的所见最真实,他们的话也最有权威性,最有代表性。作者引用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一位老师的话,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这也是一种描写方法。(板书:侧面烘托)

这部分巧妙地借三位人物之口,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深沉而博大的爱,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忠于职守、爱与责任的深刻内涵,感情自然真挚。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值得我们高年段学生用心揣摩、学习,并借鉴运用。在朗读中,谭老师的光辉形象得到了烘托,学生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