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映葵
湘潭市中医医院 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
【摘 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分为2 组,各100 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与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可提高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并提高他们对护理满意率,值得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康复护理;健康教育;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常见疾病,我院近几年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应用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计入选对象200 例,均为我院接诊的且确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入选时间为2012 年8 月-2014 年12 月,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且全部实施保守治疗。随机均分为2 组,各100 例,对照组:男60 例、女40 例;年龄30-65 岁,均值45.2±6.9 岁;病程1-15 年,均值7.5±2.1 年。研究组:男62 例、女38 例;年龄31-67 岁,均值45.1±6.7 岁;病程1-17年,均值7.1±2.8 年。两组患者在前述资料上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康复护理健康教育,主要根据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实施针对性健康宣教,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 系统知识宣教
入院后对患者进行本病系统知识宣教,比如发病的病机、病因、诱因及临床表现与诊治方法等,促使他们对本病有初步的系统认识,以便理解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从而主动接受与配合。
1.2.2 解剖生理知识宣教
将人体正常腰椎解剖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患者及其家属,尤其应重视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解释,同时指导他们如何主动维护相关功能,如何判断本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1]。此外,还应叮嘱患者若发现病情恶化与发展后则要及时就诊或上报并处理,促进他们早日康复。
1.2.3 力学知识宣教
为了预防原有症状加重,入院后应指导患者正确的姿势与体位,并解释不同姿势与体位下对腰椎的负荷,比如躯干前屈时患者的腰椎负荷作用最大。患者取坐位时应正常采取支撑器,在一定程度能减轻腰椎的负荷;仰卧位时则脊柱承受的负荷最小,应垫高下肢,以便维持髋关节与膝关节的屈曲,促使腰肌松弛,也能达到进一步减轻负荷的效果。通过力学知识的宣教,促使患者深刻认识到维持正确姿势与体位的重要性,而且在急性期则应指导他们采取舒适体位,并长期卧硬板床休息,待症状有所缓解后方可起床与下床,以及作一些下蹲与站立等姿势。
1.2.4 诱发因素宣教
从相关研究来看,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因素为椎间盘变性进展,以及腰部损伤等,为此应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尤其是吸烟与饮酒等,告知肥胖对治疗与康复的影响;同时,指导患者作一些适宜的锻炼,以便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此外,还要叮嘱患者维持良好腰姿,尽量不要长时间弯腰劳作,以及处于长时间颠簸与坐位等,特别应注意的是不宜在不正确腰姿下突然负重[2]。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率与相关知识知晓率,并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 处理,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将P<0.05 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相关知识知晓率与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大部分患者存在严重不良心理情绪,为此需加强健康宣教。本次研究针对200 例患者实施对照,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康复护理健康宣教,结果显示研究组相关知识知晓率与护理满意率依次为96.00%、98.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82.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患者更好地了解本病,以及相关治疗与护理措施,从而更好地配合,提高依从性。当然,除了前文提及的措施外,还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本病患者担心瘫痪、丧失生活与工作能力等,故而不免会出现焦虑、担忧及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为此应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与交流,解释疾病与治疗相关知识,告知本病完全可以治愈,但应积极配合才能提高疗效,以此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促使他们更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钟灵, 晏瑛, 黄玲炜等. 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在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0):123-124,139.
[2] 余巧灵, 寿棘. 康复护理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9):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