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义/ 河南省扶沟县畜牧工作站 谢会民/ 河南省扶沟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
(一)流行特点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主要感染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的猪,通常见于5 ~ 8 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 ~ 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患猪或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健康猪,其它传播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从该病发病情况分析,主要与猪场的猪体抵抗力、环境卫生、饲养密度有极大关系,如果猪发生过蓝耳病等,抵抗力下降时,猪副嗜血杆菌易乘虚而入;猪群密度大,过分拥挤,舍内空气混浊,氨气味浓,转群、混群或运输时多发。猪有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时,会加剧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感染。
(二)临床症状
本病多呈继发和混合感染,其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至40 ℃ 以上,呼吸困难,食欲不佳,精神沉郁,有的四肢关节出现炎症,可见关节肿胀、疼痛,站立困难甚至瘫痪,一侧性破行。驱赶时病猪发出尖叫声,侧卧或颤抖、共济失调、呼吸困难、出现腹式呼吸,而且呼吸频率加快,心律不齐,最后因窒息和心衰死亡。临床上一般有两种,一种急性病情,往往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体温升高至40.5℃~ 42.0℃,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厌食不吃,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心跳加快,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鼻流脓液,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出现跛行或一侧性跛行、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另一种是慢性病情,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皮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
(三)诊断
猪副嗜血杆菌病往往和传染性胸膜肺炎混淆,两者的鉴别是:猪副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病变包括脑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和关节炎,呈多发性;而典型的传染性胸膜肺炎则引起的病变主要是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心包炎,并局限于胸腔。无论症状还是病理变化二者都非常相似,应注意区分。
(四)防治
本病多为群发,发病快,在治疗时应全群给药治疗,以防延误病情,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以下从几个方面入手治疗。
1. 彻底清理猪场圈舍粪便,并用清水冲净,然后用2% 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
2.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保温和通风,减少圈养密度,保证饲料的质量和营养,在饲料中可添加黄芪多糖等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以增强猪只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和不良反应。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 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2 在猪群中的传播。注意保温和温差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
3.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制,需要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改善猪群饲养管理,做好免疫接种。用自家苗或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能取得较好效果。种猪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免疫能有效保护小猪早期发病,降低复发的可能性。免疫的同时最好结合科学的药物治疗,能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
4. 猪群一旦发现有严重感染的病猪应及时隔离病猪,用大剂量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进行全群性药物预防。母猪可在产前或产后进行投药预防,仔猪可在断奶后进行给药预防。可用于预防猪副嗜血杆菌病的药物很多,例如头孢菌素、氟甲砜、磺胺、强力霉素及喹诺酮类等药物,但本病对这些药物产生耐药性很快,最好轮换使用。